史话 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士大夫和北京古代书院

发布时间:2014-11-02 期号:

北京联合大学文化传承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赵连稳 专门史研究生 许文雅

  现在的房山区,在清代有云峰书院、义仓书院和卓秀书院3所书院,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是云峰书院。云峰书院位于房山县学宫(今房山中学)的旁边,乾隆十八年(1753),由房山县知县邱锦从义学改建而来,宅基地为吉羊村苗戌所捐,在城东南角,街道东侧。房山境内的云峰山,峰峦叠秀,林木隐映,怪石嶙峋,流泉淙淙,书院则以云峰山而命名。

  自邱锦创办,到乾隆三十八年(1773),湘潭人张世法担任房山县知县,云峰书院一直没有进行过修缮。在张世法的眼中,书院房屋建筑低矮狭小,户外人声喧哗,尘土飞扬。书院匾额藏在屋檐之下,讲堂建在高台上,从这里极目远眺,山村秀美,满目翠绿。书院虽然没有高楼深阁,但院内池塘婉转,树木茂密,虫鱼鸟兽,闹中取静。当时在书院肄业的有五六个童生,规模比较小。

  嘉庆十一年1806,知县黎德符倡议对云峰书院进行了重修。黎德符,广东新会人,进士,庶吉士。关于这次重修的具体情况,《(民国)房山县志》是这样记载的:嘉庆十一年,知县黎德符到房山县后,看到云峰书院房屋颓圮,满地荆棘,感慨万千,于是便和当地进士徐梦陈等人发起倡议,捐资修复书院。这次修缮建起正房5间、东西厢房6间、大门和照房共7间,加起来18间,剩余的资金作为书院经费,文教得以振兴。

  杨巨源担任房山县知县时,创办了义仓书院,并且对云峰书院讲堂进行重修。杨巨源,字恩波,号浚川,曾任房山县知县、古州同知、仁怀厅直隶同知、绍兴府知府、杭州府知府,嗜古不倦,著有《水法辑要》和诗文若干卷。道光十四年(1834),杨巨源修建了义仓书院,据记载,当时礼部要给他奖励。根据清朝政府对捐资修建书院者予以奖励的规定,义仓书院可能是杨巨源个人出资创办的。这是一所新建的书院,可能规模不大,影响也小,所以留下的史料不多。在创办义仓书院后的第二年,知县杨巨源又率领乡绅给云峰书院建造了讲堂。

  书院不能没有讲堂,当杨巨源看到云峰书院堂庑斋舍皆备,可就是没有了讲堂时,便考虑重新兴建一个。正巧此时,乡绅李心莲给杨巨源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房山县靠近京师,而文教事业不振,许多可造之材没有学习的场所,自己曾经就读的云峰书院,现在是经营困难,希望能够有人加以振兴,并且表示自己愿意拿出300金。李心莲的想法与杨巨源不谋而合,杨巨源十分高兴,也捐资300金。在他们的倡议下,全县的乡绅纷纷慷慨解囊,购置木材,设计讲堂,一年后,3间讲堂竣工,还购置了各种教学用的器具。

  为了维持书院的正常运转,杨巨源在重修书院之时,又增置学田,收取地租,作为书院的经费,使书院的修金和膏火银有了保障。

  清光绪二十年(1894),云峰书院开始购置反映近代科学的新书,逐渐顺应时代变化,走上变革之途。

  卓秀书院原位于良乡县城(今属房山区)东门外的皇华馆,《(光绪)顺天府志》记载:道光二十七年(1847),知县程仁杰将其移至城内的东大街路南。但是,卓秀书院创办于什么时间,是谁创办的,书院建筑规模怎样等情况,由于史料的限制,我们不得而知,就是程仁杰移建书院的情况,也不清楚。无论如何,房山区在清代有3所书院存在,在北京地区独此一家。

  (连载十三)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