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联合大学文化传承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赵连稳 专门史研究生 许文雅
乾隆中期兴盛一时后,潞河书院又陷入困境,乾隆三十一年(1766),通州新旧二城合并,知州万廷兰在空城基址上加以重建。
万廷兰,字芝堂,号梅皋,江西南昌人。乾隆十七年(1752)进士,二十五年担任献县知县时,在城内建万春书院,后擢升通州知州。万廷兰重建的潞河书院,虽然经过乾隆三十二年新任的知州曹元端着力振兴,但还是不足三年,便被拆毁,工料用于改修文庙宫门及尊经阁,在书院肄业的生徒不得已,仍到文昌阁处的书院肄业。由此可见,在万廷兰重建潞河书院的时候,文昌阁处的书院仍然保留着,而且位于空城基址上的潞河书院存在时间很短。
乾隆四十三年(1778),高天凤接任通州知州。高天凤,字吾庄,江苏长洲人,监生,乾隆四十三年任直隶临榆知县,不久升通州知州,实心实意为百姓干实事,热心文教,改建常平仓,重修于成龙公祠,捐廉改建烈妇祠和学宫,还与金梅等人纂修《通州志》。高天凤到通州后,看到文昌阁的潞河书院已经倾圮,便把潞河书院迁到学宫西侧的文昌祠,之后又上报通永道道员盛住,延请主讲,书院重新开学。在文昌祠一侧办学毕竟为权宜之计,三年后,通州的士大夫又在别处重建潞河书院。
乾隆四十六年(1781),通永道道台李调元到任。李调元,字雨村,绵州人,由内阁中书补国子监学录,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改授吏部文选司主事,后任广东学政、通永道,官至通运河道。李调元一生刻书甚富,著有《童山诗文集附词》。李调元在拜谒通州文庙后即视察潞河书院,见书院破败不堪,士子没有固定的学习场所,便和知州高天凤商量重建书院的事情。他筹集了700两银子,但经费仍显不足,便自己捐献100两银子,又动员同僚捐出300两俸禄,买了位于天恩胡同东端北侧的陈桐家瓦房31间,灰房4间,动工重建,4个月后完成。李调元为书院题写“潞河书院”匾额,讲堂曰“通惠”。建成后的书院有大门三间,二门二间,讲堂三间(堂东西各一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后层住房五间(内一明间,西一暗间,东一暗间,半西稍一间,东过道一间),西首小厨房一间,后边西小库房二间,后门三重,还配备澡堂。可见,潞河书院与州县学一样规制完整,门堂房库一应俱全,为师生在此学习和生活提供了必备条件。
道光八年(1828),因肄业者增多,旧书院显得狭窄,东路厅同知辛文沚筹资扩建。辛文沚,字云洲,山东蓬莱人,进士,由庶常改知县。道光五年(1825),升顺天府东路同知,欲典南门内四眼井胡同刘姓房屋1所,作为书院分院,但缺乏经费,这时,绅士李如瑗愿意独自承担典资,并且声明:将来刘姓一旦赎回房屋,便把此款项发商生息,以充膏火。辛文沚使用绅士李如瑗捐献的款项,典得书院地基,创办了潞河书院的分院,数十名生徒在书院学习,他自己也抽出时间去书院对生徒进行考核。道光末年,刘姓房屋被赎回,书院复迁至天恩胡同旧址。
因为经费、城区变迁等原因,潞河书院多次迁移,士大夫们虽品级不一,职责不同,但都能齐心协力,相继不辍,将潞河书院延续下来。
光绪四年(1878)九月,书院增设鸿文社,通州知州高建勋捐廉创办。高建勋,字星槎,山东章丘人,他对生徒每月课试两次,课试当天备有午餐,亲自修改评定生徒的作业,对成绩优秀者奖励丰厚。为了使鸿文社办学经费有保障,高建勋倡导捐款,带头捐银1000两,发商生息。
然而,潞河书院各项开支较大,光绪六年至十五年(1880—1889),再次因为经费不济停办。光绪十七年,通永道道台杨宗濂在天恩胡同原址上重建潞河书院,书“潞河书院”匾额。
光绪二十九年(1903),潞河书院改制为“通州官立小学堂”。
(连载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