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育考试院副研究员 樊本富
科举制度隋朝建立,历朝历代不断完善与发展。各朝代都在考试时间、内容、形式和评价标准上有着明确的规定,使得考试更加规范。与此同时,各朝代统治者也不断对它进行改革,以确保科举制度的客观公正,能够为朝廷选拔出有一定实力与才能的官员。科举应试者的仪表形象,从唐朝时就开始受到重视。到了明清时代,应试者的仪表形象更成了重要的选拔条件与标准。
《新唐书·选举制》中记载了唐朝科举对待应试者的选拔标准:“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证;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这表明唐朝政府对科举应试者在仪表形象、分析事理、口头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都有具体而严格的要求。在唐朝科举考试中,面试环节主要由考官和应试者面对面地进行。此种考试主要不是检验应试者的知识与智能,而是观察其体魄、仪表、口才、气质与神采,看应试者是否符合官场职位的要求。
为了选拔出既有良好仪表形象,又有治国才能的人才,自唐朝以后历朝历代的科举考试都对此有不同形式的要求。尤其是增加科举考试的终端——殿试环节,以利于朝廷当面考察应试者。
到了明朝,朝廷对科举应试者的仪表形象有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据查继佐《罪惟录》中记载,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朝举行建国后的第一次科举考试,本来拟定郭冲为状元,可是朱元璋觉得此人貌不惊人,不足以显示大明朝的新兴气象,于是将气宇轩昂、相貌堂堂的吴伯宗点为状元,“以壮国威”。
明惠帝建文二年(1400年)科举殿试原拟王艮为第一名,明惠帝听大臣描述了王艮的长相,嫌王艮形象不佳,改为第二。那么,谁来做状元呢?阅卷大臣意见不一,一部分人主张胡广,一部分人主张汤溥,谁也说服不了谁,只好请皇帝定夺。明惠帝下旨宣胡广、汤溥上殿,他要亲自看看再定。胡广长得文雅秀气,一表人才,明惠帝一看即中,就定他为状元。
前人创式,后人效尤,以貌取状元就成了习惯。这里有一则笑话,说了当时以貌取状元之事。在陆容所写的《菽园杂记》里说,明正统元年(1436年),明英宗朱祈镇第一次临朝试进士。大学士杨士奇主持阅卷,初定浙江的周旋为状元,名单刚宣读,就有人发问,周旋相貌如何?在场的几位浙江籍官员连忙插话,说这个人身材修长,皮肤白皙,算得上浙江的美男子。但是,当时没有照相机,无法验看相片,只好凭口头描述了。大臣们一听,那还有什么好说的,又有文才,又有扮相,就奏报皇上。皇上御旨批准,周旋定为状元。等到传胪唱名,官员们大吃一惊,站出来的周旋不仅谈不上英俊潇洒,而且相当丑陋。浙江籍的几个官员面面相觑,不知怎么回事。原来浙江应试的考生中还有一个应试者叫周瑄。周旋是温州人,而周瑄是淳安人。“旋”与“瑄”,浙江人听来音差不多,因此把周瑄当作了周旋,造成了误会。但既然生米煮成了熟饭,状元已经宣布出去了,也不好更改,周旋幸运地保住了状元头衔。
明英宗有了第一次教训,第二次就谨慎多了。明正统四年(1439年)殿试,大臣奏报应试者名次,定张和为第一名。明英宗不放心,特派贴身太监去实地观察一下长相。太监到张和的住处看了看,回来报告张和的一只眼睛有毛病。明英宗提笔将张和降至二甲第一(总第四名)。最后经过太监相面,取施槃为状元。让皇帝亲自操心中魁状元的脸相,总不是个事。后来殿试初定名次后,干脆就让新进士们都到内阁来唱一次名,看了长相再确定状元。
到了清朝,考生在履历表上被要求填写“相貌”。因没有照相机,只能凭自己的感觉填写,但是考官还要进行验查核对。虽然到了清朝末年,有人从国外携带照相机回国,但因慈禧怕灵魂被摄,所以拒绝使用照相机。因此在科举档案中没有使用过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