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心中的校训 不息与日新

发布时间:2014-10-13 期号:

北京工业大学 孙佳琪

  “不息为体,日新为道”可以说是北京工业大学创办之初就奠定的立校精神,这看似简单的语句与思路之中植入了一个寄托式的梦想——可持续成长的精神期待。“不息”与“日新”之所以谓之“体”和“道”,54年的时间是一把检验标尺。在把握治校规律与原则之余,立校精神得以延续,教师的技艺境界和学生的抱负水平,同样是“不息”谓“体”,而“日新”谓“道”的必要条件。事实上,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主体,校训精神的延续也在于每一位学生的认同与投入。

  入校伊始,“不息为体、日新为道”这八个字便走出了典故,进入了视野和脑海,成为了千万北工大学子的求学之训。而身为一名北工大学子,自2012年9月入校以来,对学校精益求精的学术态度、高效求新的工作风格,也有了亲身的体会。

  我是一名社科类专业硕士生,在论文写作中,原有的认知方式不适应当前的学习,研究的困惑和障碍便一一浮现。在论文开题碰壁后,我开始约束自己,改掉本科阶段的浮躁心态,静下心来认真读文献,并且大量地阅读专业期刊,不仅是教育学领域,更是广泛涉猎了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论文的研究问题便自动地整合、聚焦、清晰起来。在论文的选题、开题到中期汇报的过程中,数易其稿,每个语句的锤炼和打磨,每一文段的修缮和调整,乃至每一次研究成果都是在导师严谨细致的指导下获得的……同时,每学期数次的学术研讨安排也教我懂得——学术水平的提高,只有在点滴积累、尽善尽美、不懈追求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在这里,科研的征途中“不息与日新”的教育风范无不体现得淋漓尽致。也就是说,在科研中如果能够做到一日自新,达到一个新的自我境界,就要始终如一,永远保持,做到天天都有新收获。

  偶翻校报,看到我校优秀教师标兵乔俊飞分享给大家的一句话:学不可已,日新为道。我想,正是由“不息”与“日新”的指引和默化,让同学们在科研的万里长征中去追寻那种“常至于险远而常感奇观之美”的学习境界。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