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联合大学文化传承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赵连稳 专门史研究生 许文雅
清朝时期的通州,是仓场总督、通永道、东路厅所在地,加上通州知州,这些士大夫均对潞河书院给予关心,为了书院的发展,士大夫可谓前后相继,坚忍不拔,保证了潞河书院薪火相传,歌弦不绝。
潞河书院最初位于通州旧城西门内(今西大街西端附近),由仓场总督张仪朝、通州知州朱英创办,以后的知州黄成章曾经努力兴修过。
康熙五十九年(1720),张仪朝命朱英设法择址创建书院。朱英,湖广汉阳府汉阳县人,康熙五十八年任通州知州,镶蓝旗汉军举人,雍正三年(1725)任通州东路同知。清军入关后,京畿地区的土地大多被八旗圈为旗地,朱英利用自己京旗士大夫的身份,借用仓场总督所属坐粮厅的库银450两,租得旧城西门内一刘姓旗人的房屋,稍加修缮,延师授课,书院便创办起来了,因古代通州又称潞河而起名潞河书院。
潞河书院创办后不久,即因开支过大,经费不继,又因书院是借坐粮厅的库银才创办起来的,而坐粮厅不久又亏欠国库银子,无奈便以书院房屋抵补。雍正元年(1723),黄成章升为通州知州,潞河书院有了转机。
黄成章,字子达,四川绵竹人,举人。康熙五十五年(1716),任顺义知县,雍正元年(1723),升为通州知州,顺义人民拦车送别,依依不舍。在通州,他筑城墙,建桥梁,修学校,建坊表,做了很多好事,5年后离任时,沿路万众洒泪送别。雍正三年(1725),黄成章准备赎回书院的房屋并且加以修缮,共需500两银子。黄成章自己捐出20两,通永道道员高矿捐银100两,在筹集了120两银子后,黄成章申请仓场总督允许公捐另外的380两银子。但从乾隆二年(1737)通州知州韩亦诗在别处重建潞河书院的情形推断,当时可能并没有赎回书院。
乾隆二年,知州韩亦诗率州绅在州城东南角文昌阁重新建立书院,潞河书院从州城西门迁到文昌阁。韩亦诗,山西沁水人,增贡生,乾隆元年(1736)任通州知州,他看到文昌阁颓圮,决定偕同当地贡生马羲瑞、周奇、州同知刘圣倡捐重修,玉山县巡检马琰负责此事,文昌阁建好后,把潞河书院迁到此地。书院落成后,大学士鄂尔泰侄子通永道道员鄂昌书写了“潞河书院”匾额。
此时的潞河书院位临潞河,文昌阁又是通州的名胜,清乾隆进士葛祖亮携好友登览通州潞河书院诸胜景,作诗三首。诗中描写了春天潞河书院的情形:溪流从书院一旁经过,远处的麦苗翠绿茁壮,书院内花棚下,先生带领生徒演习文史,书卷中的瓣香不时散发出来。
由于种种原因,潞河书院不久又陷于困境。所以,乾隆十一年(1746)后,知州杜甲又对书院进行修复,使潞河书院得以重新开张。杜甲,字补堂,江南江都人,贡生,乾隆六年(1741)知通州,洞达治体,政皆裨民,擅长听讼,剖断如神。乾隆十一年,杜甲率先捐俸,当地周氏、刘氏和魏氏三姓绅士积极响应,捐俸修缮书院,聘请主讲,资助诸生膏火,士林感受其惠。然而,杜甲重建的潞河书院,不久亦作废。
乾隆二十三年(1758),通永道王检和东路厅范延楷捐银重建,以东南城角上文昌阁作为书院生徒肄业之地。
王检(?—1780),字思及、西园,号若斋,山东福山人。雍正十一年(1733)进士。范廷楷(1705年—1762年),字端植,号怡云,山东诸城人。雍正十三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历任顺天东路分府遵化直隶州知州,钦命巡视通州漕运仓务。
王检和范延楷请示直隶总督方观承,利用东路厅十州县捐献的960两银子,对潞河书院进行修缮,还订立每年筹款基数。由于办学经费有了保障,潞河书院聘请纪晓岚的“男闺蜜”、乾隆进士、著名诗人董元度为院长,当年便招收京东学生就读,一时称盛。(连载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