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育考试院副研究员 樊本富
盛唐是中国历史上繁荣昌盛、辉煌壮丽的时代。唐朝政治制度不但为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而且对唐以后各朝代也有深远影响。其中,科举制是唐朝政治制度的一大特色,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女政治家、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为推进科举制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武则天的成功,在于知人善任,广收人才。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只有通过科举的特举、制举和殿试,才能更多地发现人才,引进人才,比较公平地选拔人才。武则天处在唐初文辞渐兴的时代风气中,有着独特的女性色彩,一直被认为是“诗赋取士”最有力的推行者。她通过改革和创新科举制度,赢得了一大批名臣良将,开辟出“政弘贞观、治启开元”的武周王朝。
武则天对科举制度作出的重大改革有以下几点:
第一,创立殿试。为了进一步搜罗人才,防止考官徇私舞弊,她在完善原有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创立了殿试。所谓殿试,就是皇帝在朝廷上向贡士亲发策问的考试。据史书记载,武则天于载初元年(690年)二月,在东都洛阳洛城殿亲自策问天下贡士,被后世认为是科举史上的“殿试”之始。这次考试进行了数日,仕子云集,达上万人。虽然这只是皇帝偶一为之,亲自代替了主考官,和以后宋代确立的殿试制度并不相同,却很突出地表现了武则天对科举取士的重视。
第二,改革制举。缩短制举间隔,使“常举”制度化,变数年一次为每年一次开科取士,并扩大录取人数,增加制举科目。改革后的制举把以前每次1—2科,增加到7—8科,重点发展以属文笃策为主的进士科,降低以背诵典帖经书为主的明经科。这样一来,就真正为那些才思敏捷的有识之士,开辟了入仕做官的途径。
第三,设武举科。武则天晚年,于文科殿试之外,又创办了武举,以选拔武艺精通、具有将帅才能的人,从而增加国防实力,保证国家安全。自此以后,宋、元、明、清四朝都开武举科。
第四,开创“南选”。唐初,边远的五岭及贵州一带,文化比较落后,武则天有意开发,对这些地区在人才的选拨上特别给予照顾。这一政策为开发和镇守边疆培养了一批当地的有识之士。
第五,创“密封卷”。唐初以前的科举制,是由考官先主考来京城的考生,这叫会试,然后就确定最后的录取名单。武则天抽看考卷后,发现被录取的考生中有不少蠢才,便一方面设立了殿试,一方面下诏此后开科,必须糊上考生的姓名,监考官只能按答卷优劣定格录取,这就是最早的糊名法。
武则天明白,“治国之道,首在用人”。通过科举,武则天大胆破格用人,为武周和盛唐时代选拔了大批有用之才。在她的大力倡导下,以文辞为主的进士科越来越为朝廷和世人所重,进士科和文学的结合日益紧密,浪漫飘逸、恢宏大气的盛唐文学于此孕育。
虽然历史上对武则天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她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确是不争的事实。在她统治期间,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总体向前发展。其中值得赞赏的是武则天为推进科举制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今人不能忘却,也不该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