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联合大学文化传承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赵连稳 专门史研究生 许文雅
光绪五年(1879),春课甄别考试前夕,周家楣来到书院巡查,看到书院堂宇破败,地面凹凸不平,士子随处杂坐,没有学习的场所,决定把书院重修一番。经过估算,重修的工料费需银1万两左右,周家楣多方筹措,除了动用顺天府衙节省的1000两外,又动员众多官员捐资,当时的总督李鸿章捐银1000两,周家楣本人也捐了1000两白银,于是,一面派人购置材料,一面继续筹资。在经过一段紧张的筹备后,于五月开工修缮。但这时,其母去世,需要回家奔丧。到八月回家丁忧时,万两银子还没有凑齐,他担心中途停工,临走前夕一再嘱咐陈象瀛、范思本和周玉衡这几个工程承办人,务必一气呵成,万勿间断,如经费不济,由阜康号商垫付,等捐款随到随还。同时继续劝同僚捐款,前顺天府尹梁肇煌捐银400两,前天津关道郑藻如捐银1000两。一些道台、府尹、州县官员以及顺天府的一些富绅也捐了款。周家楣还恐怕经费接济不上,又给自己的朋友写信求助,东海关道方汝翼捐银2000两,常镇道沈敦兰、宁绍台道瑞璋、奉锦道续昌各捐银1000两,历任顺天府兼尹、府尹童华、李朝仪和游百川各自捐款。
这次重修,自光绪五年五月开工,到七年春天竣工,历时2年左右,建成后的金台书院屋宇明亮,有朱子堂三间,讲堂三间,大堂三间,垂花门一座,官厅六间,大门一座,南照房五间,东门一座,东、西文场二十间,东、西厢房十间,厨房、中厕、马棚共七间,共六十四间,还有影壁一座,周围墙垣泊岸,全部竣工。
金台书院除去上述我们提到的几次修缮以外,嘉庆五年(1800)和二十年(1815)也曾经修复过。这两次修复,可能由于规模比较小,没有留下更多的记载。
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二十二日,光绪帝发布上谕,要求各地两个月内把书院改制为学堂。位于天子脚下的金台书院,并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改制,而是到了八月四日,才改制为顺天中学堂。改制后的学堂,将顺天府所属二十四州县生员,年十六岁以上、二十四岁以下,材识通达、志趣远大者,选取四十人在学堂肄业。顺天中学堂继承金台书院在外省招收生徒的惯例,另设名额二十。金台书院改制为学堂,在北京地区是最早的,但由于戊戌变法很快失败,书院改制进程被迫中断。
光绪二十八年(1902)十月,顺天府尹陈璧上奏在金台书院旧址上,设立金台校士馆,即考棚,作为科举考试童试之地。
光绪二十九年(1903),清政府颁布“废科举,兴学堂”的“癸卯学制”,再一次强调书院改制。光绪三十一年(1905),彻底废除科举制度,金台书院停办,改为“顺直学堂”。现为金台书院小学。
(连载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