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 王 上
正常情况下,大学校徽上都会印有校训,但北大没有,可是鲁迅先生设计的篆书体象形会意图案,似乎已经传达出薪火相传的北大精神。一般情况下,大学都有官方认可的校歌,可是北大没有,但新生入学典礼上,我们却在未名湖畔、博雅塔下,在领唱同学的带领下,齐声唱响了《燕园情》。
“红楼飞雪,一时英杰,先哲曾书写,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燃起北大人的自豪之情、历史之感。“忆昔长别,阳关千叠,狂歌曾竟夜,收拾山河待百年约”,追回北大人百年的豪情壮志。“先哲”、“一时英杰”、“收拾山河”、情系城镇乡野、指点三山五岳、“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每个字眼都让人热血沸腾。这首代校歌,唱出的燕园情怀、北大情结,一如北大校徽图案,一大写之人肩挑两人之重,三人合力又为众志成城,北大人的情怀、胸怀、抱负、精神,实在是千千结,千千解。“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二十世纪初中国革新巨变年代一切大写的精神气质,似乎都能与北大精神契合,都是北大人的追求。
据说北大校园里曾经出现过“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标语,八字大白话,完全不能传达北大气质;“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也一度被认为是北大校训,但这四个四平八稳的传统词汇,似乎压制了北大的敢为人先的豪迈;而“五四”以来一直传颂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启蒙年代最动人的四个词汇和理念,现在念起依旧饱含历史深情和崇高感,但更像是指向一个时代的舶来的箴言,担不住传统和文脉。也许校训的尴尬,正体现了北大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在燕园的日子里,最深的感触是对同学们来说没什么是办不成的,没有人会干涉你的思想,并且你能够找到可以一起实现想法的伙伴和平台。校园里洋溢的是一种自信,而这种自信带来的是依旧怀揣梦想的有能力有想法的青年。他们中有不少人依旧相信自己能够真正改变些什么,相信人生有很多种选择。
很多事情都起于大家不经意的一次闲聊,觉得可行,白手起家,在繁忙的学业之余,事情就办成了,而且到最后一般都相当具有专业性。就像去年剧星冠亚军的两出戏,表演和制作团队都是由北大非艺术学院的不同学院和专业的戏剧爱好者组成的,高质量、完成度高的艺术性原创作品,被评委称作北大风格。令人钦佩的是,这两只团队都把自己的剧团做成了专业剧团,走出校园,参加各大戏剧节和戏剧展演。
这燕园中,满园青春洋溢、骄傲自信的年轻人,让燕园情怀一直吟唱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