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 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士大夫和北京古代书院

发布时间:2014-09-15 期号:

北京联合大学文化传承协同创新中心 赵连稳(研究员) 许文雅(专门史研究生)

  金台书院位于北京东城区,是清朝北京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一所书院。原为顺天书院,乾隆十五年(1750)修缮后,改称金台书院。这次修缮过程,时任天府丞,负责顺天府学政的梅瑴成有碑文记录,可惜我们还没有见到。梅瑴成,字玉汝,号循斋,又号柳下居士,安徽宣城人,清初天文学家﹑数学家梅文鼎之孙,也是清代的数学家,他和顺天府尹陈守创均为金台书院堂楹题词。

  乾隆年间进士、书法家、金石学家、大兴人翁方纲写了一首诗,描写了当时金台书院的情形和他自己的感慨。翁方纲《复初斋诗集·金台书院作》曰:依然窗草绿经春,三十年来少故人;日月光瞻天咫尺,枌榆材渐树轮囷。旧闻首善传青史,贱子髫龄本赤贫;犹有泪痕碑侧在,几回题字拭梅陈。

  几十年过去了,金台书院房舍墙垣,大半倾圮。乾隆四十六年(1781)至四十七年,顺天府官员对金台书院进行了一次大修。顺天府丞刘公、大司寇胡公等人见校舍颓圮破旧,便会同诸位绅士捐资重修。在此期间,吴公和刘公转迁另任,接任的顺天府尹虞公、顺天府丞蒋公“志在兴贤育材”,继续完成修缮书院的事业。经过大半年的努力,书院换上了新栋梁,建造了新房屋,建围墙5000余丈,讲堂学舍焕然一新。

  金台书院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和光绪五年(1879)又进行了两次大规模修缮。道光二十二年大修的具体情况如何,我们没有看到史料记载。关于光绪五年金台书院大修的情形,《(光绪)顺天府志》记录了下来,这次大修是顺天府尹周家楣操办的。周家楣(1835~1887),字小棠,江苏宜兴人,咸丰九年(1859)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改礼部主事,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光绪元年(1875),负责四川乡试,两年后,迁顺天府府尹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八年,再授顺天府府尹。

(连载十,上)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