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 中秋趣谈科举遗风

发布时间:2014-09-05 期号:

北京教育考试院副研究员 樊本富

  中秋临近,在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佳节里,全国各地的人们在赏明月、吃月饼的基础上,又有自己独特的中秋文化。例如,湖南的窃瓜祈子、香港舞火龙、两广的玩花灯等等,而福建闽南的博饼有着科举遗风,既吸引人又有特色。博饼是闽南人几百年来独有的中秋传统活动,是一种独特的月饼文化,也是人们对历史的一种传承。这种传统活动以厦门为最盛,在闽南及台湾、东南亚等华人地区也有这种传统习俗,现在逐步向周边地区,甚至向全国各地扩散。

  关于博饼的由来,传说不一。一种说法是“卜科举”,即明清时的科举制度三年举办一次乡试,时值农历八月,俗称“秋闱”。当时卜占术盛行,读书人利用赏月、饮宴之际,通过博饼来占卜自己能否在科举考试中夺魁。另一种说法是“状元筹”,是古时读书人为求科举功名讨彩头的游戏,用特制状元包(大的叫做“状元”,有几斤重,最小的称作“一秀”只有一两重),作为得彩的奖品。此外,还有一种说法是“消乡愁”,指郑成功聚兵驻厦和收复台湾后设计的一套解士兵乡愁的博玩游戏。

  博饼看起来是一般的游戏,却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博饼63个“会饼”的取名,依据的是旧时科举制度中进阶士名,分别为“状元”(设1个大饼)、“榜眼”(设2个饼,俗称“对堂”)、“探花”(设4个饼,俗称“三红”)。“进士”(设8个饼,俗称“四进”)、“举人”(设16个饼,俗称“二举”)和“秀才”(设32个饼,俗称“一秀”)。按照科举制度中进阶士名划分的6种类型的饼大小不一,民俗书记载状元饼大如脸盆,其他饼依次缩小,小如银角。越高的职位,饼的数量越少,能博到的机会也就越小,所以,人们博来博去要的就是那个状元。大多数人都愿意相信,博中状元的人,一年运气总是会特别好。

  博饼一般是由一家人或亲朋好友6至10人围在一桌,通过投6个骰子来争夺大小63个月饼的“会饼”。一群人围坐在大瓷碗边,轮流向瓷碗投掷骰子,一次投6颗,根据骰子的排列组合,来决定投掷者应得到什么样的奖品,一直玩到所有的饼分完为止。因为最初的奖品是饼,所以称为博饼,不过发展到后来,奖品也就日益丰富和多样了。

  每逢中秋佳节来临,闽南地区及台湾、东南亚华人地区的家家户户团聚博饼,已成为一年中组织规模最大、参与人员最多的群众娱乐活动。中秋时节,只要你漫步在厦门及其他闽南地区的大街小巷,都能听到骰子在大瓷碗中发出的叮叮当当的清脆声。当你伫立在海边仰望明月,耳边仿佛传来了博饼的声音,听上去是那么清晰,那么动人。

  中秋博饼是一种很好的民俗活动,对社会的稳定祥和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可见科举制度对中国人的心理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中秋博饼的核心是通过争夺状元饼的游戏,让节日的喜庆气氛更加浓厚,让亲朋好友在聚会中加深沟通。它不仅丰富了文化娱乐生活内容,也极大地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