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联合大学文化传承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赵连稳 专门史研究生 许文雅
清朝初期,统治者为加强思想控制,对书院采取了禁止的态度,顺治皇帝还专门颁布了禁止设立书院的诏令,所以顺治、康熙年间,北京书院发展十分缓慢。雍正时期,统治者一反常态,改变对书院的政策,开始鼓励书院发展,于是,清朝的书院数量迅速增加。清末,内忧外患之下,清廷决定废除科举制度,将全国书院一律改制为学堂,北京书院也走到了它的尽头。
顺天书院是清朝北京地区出现的第一所书院,原来是所义学。康熙三十九年(1700),顺天府尹钱晋锡在位于正阳门外东南金鱼池附近洪承畴的园地洪庄设立大兴义学,聘请大兴人、康熙举人、著名思想家王源(1648-1710)为负责人。康熙四十年(1701),宛平义学的学生归并到大兴义学中,由于学生越来越多,校舍无以容纳。于是,钱晋锡欲购买洪庄内的空闲地建立校舍,但遭到洪氏后人拒绝,校舍显得十分狭小,加上吃饭也成了问题,于是,生徒逐渐辍学。此时,王源便和士大夫们商议解决办法,大兴人张能麟、李录予、黄叔琳和宛平人章云鹭等人纷纷捐资助学。经过王源等人的努力,义学吃饭问题得以解决,生徒又逐渐多了起来,于是,制订学规,诸生按时肄业,具备了书院的气势。
钱晋锡看到义学发展顺利,于是,便发动下属捐出1000金把大兴义学扩建成为书院,由于洪氏后人和王源私人关系甚好,同意把庄园借出,以建造书院,钱晋锡十分高兴。大约6年后,顺天府尹换成了施世纶,他在前任的基础上,对书院进行扩建,自7月开工,5个月后告成,建有讲堂,共有书室10间,西边有水池,池中有亭,厨房、仓库俱全,加上周围优美的环境,使人流连忘返。
钱晋锡是在洪氏后人借给的洪庄里建造书院,书院对地基没有所有权,于是,当顺天书院初成之时,他便给康熙帝上疏说洪氏后人愿意把洪庄贡献出来,作为建造书院的地基,满汉生童有文才者,均可读书其中,从游日众,人才济济。康熙帝龙颜大悦,于康熙四十一年,赐予洪氏后人“广育群才”匾额。洪氏后人闻之大惊,对钱晋锡说,庄园乃顺治帝所赐、先人所遗,是可以被别人骗走的吗?我借给你使用的借条还在呢!但因为有康熙帝的御书,洪氏后人也无可奈何。
王源的《居业堂文集》“顺天书院记”,以亲历者的身份记录了大兴义学创办到发展到顺天书院的过程,即钱晋锡创办的是义学,后在义学基础上加以扩建,具备了书院的规模,又经过施世纶的经营,书院规模进一步扩大,王源认为这是自明首善书院废止后,顺天府第一所书院,故自称顺天书院。这就是顺天书院名字的来历。
康熙末年,顺天书院院舍破败,亟待修葺。乾隆元年(1736),政府决定对书院进行修缮,对书院旧的基地摸底清查,扩大了书院规模,并且拨给官地作为书院学田,收取地租以为办学经费。
到了乾隆十五年(1750),顺天书院大规模修缮和扩建,书院名称也有变化,借东郊“燕京八景”之一的黄金台“金台夕照”和“夕照寺”的“夕照”之意,改名为“金台书院”。
(连载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