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联合大学文化传承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赵连稳 专门史研究生 许文雅
明代北京最著名的书院是首善书院,由都察院左都御史邹元标、左副都御史冯从吾于天启二年(1622)创立,因位于京师这个首善之地而得名。
邹元标,字尔瞻,别号南皋,吉水县城人,为官刚正不阿,忠言进谏,不畏廷杖,有“割不尽的韮菜蔸,打不死的邹元标”之谚语。邹元标以王守仁(字阳明)为师,终身研究王守仁的“致良知”理论。他先后在青原、白鹭、白鹿洞、岳麓、九华山阳明、关中等书院讲学,与顾宪成、赵南星合称“东林党三君子”。
冯从吾,字仲好,号少墟,陕西省长安人。明万历进士,是卓有成就的教育家,他根据自己的治学经验,提出了“学、行、疑、思、恒”五字结合的治学方法。冯从吾同时也是明代关中最重要的理学大师,长期主持关中书院,著有《冯少墟集》22卷,又有《元儒考略》《冯子节要》及《古文辑选》,被誉为“关西夫子”。
首善书院酝酿于泰昌元年(1620)、天启元年(1621),当时,大批在万历年间被罢黜的东林党官吏被重新起用。
泰昌元年,朱常洛刚刚登位,召邹元标、冯从吾、王德完、孟养浩、钟羽正、满朝荐等回京任职。邹元标、冯从吾在万历初年因言被罢,里居讲学40年。是年9月,天启皇帝即位,因邹元标反复劝说,起用赵南星、叶茂才、高攀龙、刘宗周等人。这些官僚是讲学的一贯支持者,他们把讲学风气带入京城。这时,东北的女真族不断攻城略地,辽东局势岌岌可危,关内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邹元标、冯从吾认为只有提倡忠君报国,才能扭转局面,首善书院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建立的。
天启元年(1621)秋天,冯从吾到京师任职,而邹元标、杨东明、邹德泳、高攀龙、余懋衡、曹于汴亦先后到达京师复职,加上其他志同道合的士大夫云集北京,相见甚欢,于是,约定每月逢三和逢八在京城城隍庙的道院举办学术聚会,前来的多是官吏士大夫,布衣百姓也可参加。大家中午来,傍晚散去。
此时的城隍庙讲会,虽然没有书院之名,却已行书院之实了。由于城隍庙无法容纳越来越多的听讲者,邹元标、冯从吾等人会同十三道御史共同创建了首善书院。首善书院的地皮是由五厅十三道御史台出资180两银子买来的,经办人是周宗建和吕克孝。
首善书院位于宣武门内东墙下大时雍坊十四铺,讲堂、后堂各三间,加上其他房舍,共有房屋十多间。后院三间供奉先圣的牌位,此处即为“愿学祠”,奉祀孔子,祠名愿学,取自孔子“所愿则学”之意,并陈放经、史、典、律方面的书籍。
首善书院标榜不谈时政,不谈私事,不谈仙佛,只谈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等封建伦理道德和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的六句圣训。
天启初年,党争激烈,早在冯从吾等人择地建造书院之时,兵科给事中朱童蒙就率先发难,以讲学启门户党争为由,反对在“皇都之内”开设书院。朱童蒙的奏疏遭到了邹元标、冯从吾、高攀龙和叶向高的反驳。
没过多久,工科给事郭允厚、郭兴治等阉党分子又上疏诋毁首善书院,指斥邹元标、冯从吾讲学仅为批判国家政治,污蔑二人身为朝廷重臣,高居朝堂,而别创书院讲学,意在收拢人心,另有所图,主张撤销书院。
冯从吾针锋相对,毫不妥协,大义凛然,他说:京师讲学是教人明君臣父子之伦,岂为结党营私?邹元标、冯从吾两位士大夫不顾惜名誉得失,都以辞官归里表达他们对阉党诽谤的义愤。
内阁首辅、大学士叶向高站在邹元标、冯从吾一边,他盛赞邹元标坚持书院讲学的立德行为,并认为创办书院不是为了结党,他还欣然为书院作记,著名画家董其昌书写碑文,书院遂得以落成,十一月开讲。
但是,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势力日益膨胀,天启四年(1624),叶向高、邹元标、冯从吾、高攀龙和赵南星等人相继罢官,书院讲学活动停止。首善书院没有主持人了,阉党加快了对书院的破坏,该年六月,下令取缔首善书院,并把书院中所有书籍全部焚毁。次年,书院被改为“忠臣祠”,撤去首善书院匾额,把叶向高为首善书院写的碑记砸碎,孔子的牌位也被丢弃在大路边。
阉党对首善书院的打击是彻底的、致命的,天启六年(1626)二月,徐复阳上疏,建议把已改作忠臣祠的首善书院迁到城郊,以除“党根”。但是,还未等阉党采取措施,天启帝一命呜呼了。思宗朱由检继位,大力清除阉党,首善书院的建筑得以保存下来。
首善书院的隔壁就是利玛窦创办的天主教堂,称为“南堂”,书院停办后,徐光启多次奏请改为西洋历局,直到崇祯二年(1629)才被批准。至清代,首善书院成为“南堂”的一部分。
(连载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