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 《红楼梦》中的科举

发布时间:2014-08-15 期号:

北京教育考试院副研究员 樊本富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着重描写贾家、宁荣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全面描写了封建社会末世的人情世态、种种不可调和的矛盾,虽不以科举为主要题材,却也反映了不少有关科举的内容,表现了作者对科举的看法和态度。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曾经家世煊赫,从他的曾祖父起,曹家三代任江宁织造。雍正初年,因受朝廷政治斗争的牵连,其父曹寅被革职抄家,举家迁居北京,从此家业一蹶不振。他由此经历了人生巨大变革,从富贵到贫寒,幼年曾是贵公子,青年时家境一落再落,中年后竟至“环堵蓬蒿”、“举家食粥”,以至于还没有把《红楼梦》写完,就在贫病交困中死去。曹雪芹的生平经历已难考证,但可以肯定他一生没有任何功名和官位,是一个傲骨嶙峋、不趋世俗、自甘清贫、呕心著述的文人。

  纵观《红楼梦》全书一百二十回,与科举有关系的男性人物有以下几种:由科举入仕的贾雨村、林如海、贾兰,严格说来还有一个甄宝玉;热衷科举而未由科举入仕的贾政;厌恶科举,不得已参加科举考试而中举的贾宝玉。贾雨村是小说中最典型的科举人物,也是串联重要事件,贯穿全书首尾最重要的线索人物。贾雨村是清朝读书人的一个典型代表,在清朝的科举制度和官僚制度下,读书人往往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就是“苦读——中举——为官——罢官——复职——高升——获罪——入狱”。十年苦读,最后的结果竟然是入狱,造成贾雨村悲剧的根源是封建礼制及官僚制度的丑恶。《红楼梦》并没有停留于对个人道德的谴责,而是旨在揭示整个社会制度的弊端。小说中关于贾雨村的文字内容和故事情节并不多,但不可或缺。

  对贾雨村这个科举人物的负面形象起到重要的对比反衬作用的是贾宝玉。贾宝玉被认为是具有进步民主思想的先进人物,表现之一就是对科举的有力批判,凡热衷科举和功名利禄的人,宝玉称之为“国贼禄鬼”、“禄蠹”,而贾雨村就是宝玉所憎恶的“国贼禄鬼”中最突出的人物形象,无情负义,阴险狡诈,贪婪残酷。对贾雨村负面形象的成功塑造是贾宝玉反科举思想的反衬,是科举人才在腐化黑暗的官场难保人格完美的一个典型例证。

  从《红楼梦》看科举,可知曹雪芹非常憎恶科举八股文,其深恶痛绝的程度,只有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和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可与之并比。但科举不是《红楼梦》描写的重点内容,它只是作为小说中人物价值评判的重要衡量标准,作为一条隐含的线来穿插整个故事进程。曹雪芹笔下的科举成功人士并不像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举人进士一样,一旦科举成功,立刻繁花似锦,前途光明,举人、进士身份成了解决一切难题的灵丹妙药。曹雪芹打破了这个文学创作俗套,将科举人物还原到真实的现实状态中。

  总之,无论从科举本身还是从作者的不同的人生经历来讲,《红楼梦》对科举制度的批判是必然的。曹雪芹看清了科举也就是功名之路的终极,所以他在《红楼梦》中所表现出来的对于弊端百出的科举制度全面否定是符合其思想和社会地位的。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