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难割舍

发布时间:2014-08-11 期号: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 韩晓萌

  仿佛还没从本科毕业的离愁别绪中回过神来,我就迎来了人生中的第5个毕业季。这一次,比以往的任何一次毕业都难舍难分,难舍的仍是同学情谊,难分的却是自己作为学生的身份和心境。

  两年前,我有幸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开始了短暂的研究生生活。比起传说中的“烟酒僧”们,我的生活实在是简单极了,没有吃喝玩乐,也没有爱恨情仇,基本上早早就规划好了,不是在上课、读文献、写论文,就是在实习、跑采访、找工作。研一的时候,为了早早修满学分,我把所有能选的课程都选了,课表排得满满当当。某两位老师的课程出了名的难,我还是带着对知识和学术的渴望同时选修了。研究生的课程与本科不同,一上课就三四个小时,教授们不再对着课本或者PPT侃侃而谈,而是针对某一学术领域的前沿话题组织学生讨论。每门课程之前,我都会拿到一份厚厚的文献目录,大部分都是经典的英文文献。我花了大把的时间来阅读和理解它们的内容,有时候要熬到凌晨三四点,有时候凌晨两三点起来读。每个周末,我都在图书馆翻译文献或查阅资料。读明白了,还要梳理一下,做个简单的笔记,把文献的论点、论据、研究价值和自己的疑惑点做个简单总结,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跟上老师的节奏,在讨论中跟同学辩论,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论文也是一个难啃的骨头。看过了那么多经典文献和研究成果后,我才发现自己本科时写作的文章根本不能称为“论文”,只是点滴想法的拼凑而已。为了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和写作水平,在读经典文献之外,我还参加了导师组织的论文写作交流会,通过“开小灶”学到了许多寻找资料的技巧。每门课程的第一节课,教授就会布置好期末论文的题目和要求,一般会要求学生在课程进行到三分之一的时候提交一份论文的开题报告或者摘要。也就是说,我们从开课之初就要开始构思期末论文。选题是第一个难题,题目有没有学术和现实意义直接影响论文的价值。为了选择一个有意思的主题,我和室友常常把突发奇想的话题记下来,有空就拿出来讨论。如果大家都觉得很新鲜又有探讨空间,就基本定题;如果感觉话题比较陈旧就会不停讨论、不停更换,直到自己比较满意。而寻找资料是第二个难题,尤其在做历史研究时,史料陈旧又杂乱,需要花很多时间来整理。我做过一篇关于民国时期饥荒的论文,为了查询史料,每天泡在资料室,把那个时期留存下来的报纸、杂志翻了个遍,结果收获甚少,最后反而在很多意想不到的小说和回忆录中找到了新鲜的资料。

  回顾这两年的学习生活,我不敢说自己有多努力多刻苦,但至少认认真真读了每一篇文献、写了每一篇论文。也许在有些人眼里这生活很单调,但我却觉得异常充实而满足。对知识的崇拜让同学相知相惜,对文献的讨论让我们明白学术研究无边无际,追求知识的过程其实充满了趣味。

  毕业之时,当同学们都在感叹“自由不在”时,我难以割舍的,却是这样全心全意读书的生活。没有生活上的压力,也不受工作的牵绊,只是单纯因为对某个领域某个话题感兴趣,就可以没日没夜废寝忘食地看书,可以充满好奇心、满怀激情地去辩论,可以满心期待自己的研究成果得到认可。现在的我,已经坐在办公室里,着急地做着手头的工作,工位上堆满了一些工作需要的书籍。生活渐渐被工作和一些琐事填满的时候,我怀念当初那个无所事事看书就好的自己。

  如今,只想跟自己说一句话,再忙别忘了多读书,读一些跟工作无关的书,读一些真正感兴趣的书,写点儿文章,积累点儿知识,别忘了,活到老,学到老。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