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联合大学文化传承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赵连稳 专门史研究生 许文雅
明朝士大夫还把书院建到了军营中。
元朝灭亡后,蒙古贵族残余势力为了恢复元朝政权,不时南下骚扰。为了抵御蒙古骑兵的侵扰,明代在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的北部边境沿长城防线陆续设立了9个军事重镇:初期设置了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后来相继设立宁夏、甘肃、蓟州三镇,再加上太原和固原二镇,合称为九镇,又称九边,政府派兵分地守御百里之地。
密云的古北口和昌平的居庸关,尽管地处军事边防重地,但是明朝士大夫依然没有忘记在此开办书院,既让枯燥的军营生活平添了几多书香气氛,又使士兵的子弟有个读书的地方。后卫书院与叠翠书院就是两所边关书院的代表。
关于后卫书院,我们掌握的史料很少,只见到《(万历)顺天府志》中有一些记载。密云后卫书院,原建于古北口东城门外,后为躲避战乱侵扰,便迁到了城内。
古北口位于密云县古北口镇东南,在山海关与居庸关中段,山陡路险,自古有“燕京门户”、“京都重镇”、“京北锁钥”之称,属于九镇中的蓟州镇管辖。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加修关城、大小关口和烽火台,设立守御千户所,三十年改密云后卫,领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后卫书院属于边关书院,服务于军队子弟,但书院存在的具体时间和其教学管理等问题,由于史料匮乏,不得而知。
位于居庸关的叠翠书院是明代北京服务于士兵子弟的又一所书院。居庸关为北京西北的门户,形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明代属于九镇中的昌平镇管辖。它有南北两个关口,南名“南口”,北称“居庸关”。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大将军徐达督建了关城,建文帝时在此设置隆庆卫,永乐帝时分成左卫和右卫,景泰以后又屡次修葺。关城是全卫的政治、文化中心,内外建有衙署、庙宇、儒学。嘉靖二十年(1541年),巡按御史萧祥(江西泰和县人),在居庸关建叠翠书馆,以“居庸叠翠”美景命名,名为书馆,但实为授业读书的书院。
书馆建成后,萧祥曜作《叠翠书馆记》,我们从中知道了书院的具体情况。居庸关有一处泰安寺,年岁很久,且一直没有修缮过,此时有一位余姚贡士孙汝贤,正带领诸生在该寺学习。萧祥曜在空余的时候往往去泰安寺检查教学情况,看到此处竟然无法遮风挡雨,便命令分守张镐、经历徐沄和千户刘祚,率人将空余的僧室稍加修葺,交给书馆使用,共整理出16间屋子,中间为聚乐堂,作为朝夕会讲之所,其余则由师生居住。叠翠峰矗立在书馆前面,山上的树木清翠茂盛,放眼望去,俨然遥不可及,却又令人十分喜爱。于是,萧祥曜便把这个书院命名为“叠翠书馆”。建成后的书馆又购置藏书54部,以供师生阅读。
“仁者乐山”,叠翠峰地处京都,风景奇特秀丽。长久以来,许多名士乐见此处美景。萧祥曜希望有品德高尚的人能够在此读书,观赏美丽的景色,陶冶情操,也期盼后人能够体会到他的建馆之意和书院命名之义。
(连载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