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 铮
正值暑假。本想建议有关部门公开招标,号召科学家们专门研究一下如何科学度过每年至少两个长假的课题。不过转念一想,即便是有人拿出了研究成果也不一定具有推广价值。因为,有N个学生,就会有N种假期。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情制宜,过适合学生、适合家庭、适合国情的假期才是最重要的。
窃以为讨论如何度假,绕不过为什么要放假这个问题。有不少人认为,放假就是让学生撒着欢儿地玩,让学生可着劲儿地休息,或者让学生开始一个“新学期”。对此,我不敢苟同。
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无论官办公学还是自办私塾,大体都不放什么寒假暑假。直到有了现代教育制度之后,才逐步形成了两个长假的模式。近年来,一些大学模仿国外将一学年分成了三个学期,多出来的小学期虽和一般意义上的假期不大一样,但也灵活度较大。
为什么要给学生设置假期?有人在研究上世纪中国思想文化界大家潘光旦教育思想时对此有所提及。作为工业文明的产物,学校规模化的生产虽让更多人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但难以顾及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和特殊爱好。创立现代教育制度者在学期之间安排较长的假期,初衷是给学生一定的自由,使其个性和才华有成长发育的时间和空间。
传统的东西需要与时俱进,但上述说法至今仍有现实意义。促进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兴趣特长和特殊爱好,应该成为安排假期的基本出发点和假期的主旋律。而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并非相同,所以他们的假期也不该、不能千篇一律、整齐划一。
我反对凡事必言国外的做法,但国外学生的度假方式对我们确有参考价值。旅游是法国中小学生暑假生活的重要内容。但旅游并非仅仅考虑消遣和玩耍,而是有一定的教育目的。一些学校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到西部或南部的葡萄酒产地进行工业旅游,让学生对法兰西民族的历史和传统有具体形象的了解。一些社会团体通过募捐收集资金,让没有经济实力旅游的孩子们短期旅游。利用假期做义工是美国学生普遍的做法之一,通过参与社区服务,帮学生培养爱心,锻炼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虽然没有暑假作业,但基本保证每天有一定的时间读书。学校特别举办有奖读书等活动吸引和激励学生。德国中小学生的一些活动以亲近大自然为主题,走进自然公园、牧场、农庄或风景区,听农场主或技术人员讲解有关知识,学习在书本上、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各国学生都有大量的时间参加文体活动,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
人生短暂,假期宝贵,每一天都应该充分利用起来。现在的诱惑很多,在网游、手机、电脑、电视面前,玩心重的孩子很容易抵挡不住,一旦沉溺其中很难自拔,等到开学时才发现该做的事情都没有做,“时间都去哪儿”的呼喊一定无济于事。家长、老师对此要引起重视、加强引导,防患于未然。
假期的利用更要讲求科学性。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制订适宜的度假计划。一是把握好适度原则。玩要适度,学要适度,睡觉要适度,锻炼也要适度。二是把握好多样性原则。学习、实践、旅游、联谊、做家务等统筹考虑,让假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三是把握好灵活性原则。既然放假了,就不要过于拘谨、呆板,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
有效地利用假期,可以促进学生的成长。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找到其成长中面临的关键问题,利用好假期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学习上吃力的,可以拿出一定时间来补补;缺少社会实践的,利用假期多走走、多看看;动手能力不强的,适当做点儿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和社区工作;性格内向的,多参加点公益活动等。
放假等于放羊,是目前假期里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特别是中小学生自理能力较差,家长难以顾及,使得学生在漫长的假期里放任自流。疏于管理最直接的结果之一,是学生安全缺少保障。有的家长只求安全,给孩子个ipad玩儿了事。眼睛一睁一闭,一天就过去;眼睛睁睁闭闭,一个假期就荒废了。解决这个问题难度较大,但并非没有解决之策。比如,社区是否可以视情况为此做些努力?退休离休的老同志是否可以做点贡献?大学生是否可做指导中小学生的志愿者?家长是否可以组成联盟轮流值班?
放假等于另一个学期,也是十分普遍的现象。教育部门三令五申严禁补课,但学校不补有人补。有的家长给学生报了N多的班,学生东跑西颠,比平时上学还忙。社会上的各种培训班赛过雨后春笋,收费更是水涨船高。应该说,适度的拾遗补缺对学生来说是必要的,提前预习下学期的课程也是可以的,但这样的学习安排一定要适度,千万不能过满,还要考虑学生本人的意愿。否则,不但效果不好,还会令学生厌学,影响今后的学习。
还有一个问题必须指出,对于学校来讲假期不能一放了之。如何围绕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是每个学校管理者必须要考虑的问题。现在夏令营不搞了,集体旅游不组织了,除了偶尔返校检查一下作业之外,学校、老师对于学生几乎没有了任何联系。这样的做法和我们倡导的教育思想显然是不吻合的。
(作者系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北京高校新闻与文化传播研究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