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 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士大夫和北京古代书院

发布时间:2014-07-21 期号:

北京联合大学文化传承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赵连稳 专门史研究生 许文雅

  历史发展到明代,朱元璋规定非官学出身者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同时取消书院教育,学子集中到官学中,致使书院在明初近百年处于沉寂阶段。明中后期,随着王阳明、湛若水学说的兴起,思想界掀起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加上科举制度弊端日益暴露,统治阶级对书院转而采取支持态度,书院迅速发展起来。京师北京的书院也和全国书院一样,其中通州的书院最多,达到4所。

  通州连接大运河,是水路枢纽和仓储重地,天南海北的众多文人墨客往来于此,士大夫在此兴建的书院有通惠书院、杨行中书院、马闻道书院和双鹤书院。

  通惠书院由巡仓御史阮鹗于嘉靖二十七年(1548)创办,教学管理严格,生徒每天早上升堂听讲;晚上在院舍休息时,大家仍然相互切磋道学。

  阮鹗(1509-1567),字应荐,号函峰,南直隶桐城县(今安徽桐城)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嘉靖三十六年(1557)正月,任福建巡抚。

  关于阮鹗创办通惠书院的经过,吏部尚书、通州人杨行中在《通惠书院记》中记载:通州原来没有书院,虽然创办了儒学,但校舍简陋,莘莘学子往往居住在寺庙、道观中。嘉靖二十七年(1548)九月,侍御史阮鹗到通州视察粮仓,首先到了儒学,拜谒先圣后,便升堂讲学,当他听说诸生没有学习的地方时,十分感慨,于是就在儒学右侧建造书院,由于靠近通惠河,故命名为“通惠书院”。嘉靖二十九年(1550),阮鹗奉命督理京畿学政,对由他倡议兴建的通惠书院尤其关注。嘉靖四十二年(1563),知州事张守中看到通惠书院已经颓圮不堪,遂裁撤,在原址改建通州学宫明伦堂。

  杨行中书院由左副都御史杨行中在嘉靖末年创办,书院位于通州旧城内水月庵,也就是今新华街道东海子居民区。那时,水月庵周围水波荡漾,清乾隆《通州志》记载到:水月庵位于州城的东北角,明代是杨行中书院。万历年间,杨行中的孙儿把它改为佛家用地,杨行中书院停办。

  杨行中(1489—1572),字维慎,号潞桥,明代通州人,嘉靖二年(1489—1572)参加廷试,考中进士。以犯颜敢谏,官至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后任南京刑部尚书和南京吏部尚书,因不附炎严嵩,被弹劾去职,在家乡创建了杨行中书院。

  通州地区的另一所书院———马闻道书院,创始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由直言敢谏而获罪归里的御史马经纶私人创办,因其门人生徒私谥他为“闻道先生”而得名。书院位于马经纶的别墅,旧城东南角的文昌阁附近,今中仓街道莲花寺胡同东端南侧。

  马经纶(1562-1605),字主一,号诚所,通州人。万历十三年(1585)中举,十七年(1589)考取进士,任山东肥城知县,大力兴办教育,择址创建“至道书院”,二十三年(1595)升任监察御史。后因为上疏被削职为民。马经纶罢官家居十年,终日诵读经书史籍。马经纶死后,闻道书院由其子马健顺维持了一段时间。

  双鹤书院,位于通州张家湾城内,万历三十九年(1611),巡抚李三才辞官回家后创办,因设在自家双鹤轩内而得名。十余年后李三才去世,书院也停办。

  李三才(?—1623),字道甫,号修吾,顺天府通州人。万历二年(1574)进士,万历二十七年,总督漕运,巡抚凤阳诸府,裁抑矿监税使。由于党争,李三才被迫于万历三十九年(1611)引退,回到张家湾办起双鹤书院,讲授宋明理学,颇得士子之心和失意文人之趣。

  明代通州的书院存在时间都不长,主要原因是大多为官场失意的官吏私人创办,没有得到官方的支持,通惠书院虽然是在任官员阮鹗创办,但其后以贪污被革职,所以没有人愿意接管他创办的书院。

  (连载五)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