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安京京
成长,是一个美好的词汇。如果有人问我,什么是成长?或许我会说,就像是种子冲破了土壤,嫩芽长成了小树,年轮再一圈圈变粗。梦想,同样美好的一个词汇,它不仅仅是理想、志向或者未来那样理性、简单。正因那么一点点梦幻的色彩,让梦想成为了一种憧憬。10年,在北京教育考试院,在北京考试报社,我收获了成长,找到了梦想。
10年间,这里记录了我无数个青春年华的日日夜夜,以及无数指引、帮助和关怀过我的人。记得大学毕业刚来考试院,各招办上至主任,下到工作人员,都是让我望而生畏的存在。每次去审稿,我常久久地在办公室门口犹豫、徘徊,直到被发现,才能鼓起勇气。但渐渐地,接触过了,了解了,才知道原来他们都是或随和、或爽朗的人,即使有些人表面上看起来很严肃,骨子里却也是性情中人。10年间,我和他们已经不仅仅是在一栋楼里共事那样简单,更是有了如对长辈般的敬爱,对兄弟姐妹般的亲近和对朋友般的理解。现在的我,会经常主动去他们的办公室,听取他们对新闻报道的意见,聊聊对教育时政的见解。他们的博学与睿智总让我收获颇丰。
在这里,我有幸见证了招生考试改革的一个个重要瞬间,有机会参与招生考试发展的一个个关键环节,它们不但感染了我,更让我学到了考试招生工作者严谨、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以考生为本的人文关怀。从每次考试的报名、命题、咨询、组考、评卷乃至最后的录取,在每一个哪怕细小的环节上,他们都一丝不苟。考生的每一件小事,对他们而言,都是天大的事,都要放在心里,牵念、记挂。亲眼目睹了这一切的我,也开始学会了认真对待笔下的每一个字符,学会站在考生及其父母的角度去思考每篇稿件,学会了把招生宣传工作当成一件神圣的使命。我愿做喉舌与纽带,一头连着考试院,一头连着千万考生。
在这里,我找到了一群可以用“重要”来形容的同事与朋友们,他们温暖了我的整个生命。对很多人来说,工作只不过是养家糊口的手段,最初我也这样想。可在到考试报10年后,我已经把这里当成了另一个家,有幸在这里收获了一份份最可宝贵的快乐与幸福。
领导为人友善本色,他们在我的新闻寻梦之旅中,一直在旁鼓励、指点,让我获益良多;同事们更是益友良师,是他们,一直陪着我一路走下去。这里有一支高素质的团队,同事们都是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等知名高校的才子才女,我常常被他们对招生考试政策的娴熟、新奇的点子、巧妙的角度、出众的文采所折服。在每次大大小小的总结会上,领导们最常说的一句话是,“这是一支能吃苦、能战斗的队伍”,想想确实如此。无论是烈日骄阳还是狂风暴雨,都有他们的身影在考试招生宣传需要的地方。高考夜查施工,凌晨1点多才能踏上回家的路途,一场场咨询会,数不清一年里有多少个周末都无法休息,记者、编辑、排版员,每人都有专属的领域和版面,他们没有用更多精力顾及家庭的责任、年幼的孩子,甚至没有时间生病。
人们常说,时间是了解一个人的必要条件,突发事件是了解一个人的最好机会。而一个个专栏,一次次考试,就像是一场场战役,在共同的策划组织中,在共同的冲锋陷阵中,在共同的收获喜悦中,我们不但有了信任与理解,相互取长补短,更结下了无比重要、亲密的不解之缘。能遇到他们,我觉得幸福且幸运。
在这里,我找到了自己的记者梦,找到了职业生涯的归宿。“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而即便在已经毕业10年的今天,这句话仍寄托了我所有的新闻理想。
记者生涯并不是一帆风顺,但我苦并快乐着。为了采访被澳门理工特招的宏志生,严寒的冬日顶风冒雪去他由仓库改装成的小屋;为了采访一个地处房山区远郊乡村的艺术学校,要辗转三次公交和地铁;为了采访到一个教师典型,清晨五点起床,赶来回六个小时的公交车去延庆远郊……可我无悔,因为这是我热爱的新闻事业。所有这些艰辛不易,如今细细回想,都成为了我人生的宝贵财富,而我也从一个连消息都写不好的小记者,成长为一名两获北京新闻奖、十余次北京专业报刊新闻奖的合格新闻人。而正是考试院、考试报给了我这样一个平台,让我有机会出发,去寻找梦想。
对一名记者而言,能到现场去是一种幸福。记不清有多少次,从被采访的老师、校长及教育专家那里学到的先进教育理念,让我受益匪浅;被采访者的坚强、勇敢、宽容与爱,常感动得我潸然泪下;在采访中领会的写作技巧、做人之道,让我从容成长……用我的文字和笔触记录下曾经真实发生的一切,用我的视角观察、理解每一次变革与飞跃,这些都让我拥有发自内心的快乐,我在其中慢慢成长,有了今天的乐观向上。
我从不后悔当初的选择——如果没有来这里,我也许永远不会从一名教育考试记者的职业生涯中去思考,体会什么是爱、感恩、快乐、合作、坚持与付出,更无法找到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我有一个梦想,能一辈子做记者,这里是我职业生涯的开端,而我也想将它变成职业生涯的终点。我的梦想在考试院这艘坚固的大船上起航,我也愿与它一路前行,乘风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