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 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士大夫和北京古代书院

发布时间:2014-07-07 期号:

北京联合大学文化传承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赵连稳 专门史研究生 许文雅

  昌平位于京师西北部,被称为“密尔王室,股胧重地”,素有“京师之枕”美称,有居庸关、龙虎台等险隘,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元朝时期,士大夫在昌平创办了谏议书院和韩祥书院。

  谏议书院位于新店刘谏议祠,而新店当时是昌平县的县治所在地。元朝泰定二年(1325年),为了纪念唐朝晚期舍命进谏的昌平人——谏议大夫刘蕡,由昌平驿官宫祺奏请设立,并命名为谏议书院。然而,由于缺乏史料,谏议书院和韩祥书院的创办、废立、重修的具体情况并不十分清楚,因此,我们仅能够从现存零星的史料中窥见到士大夫创办谏议书院和韩祥书院的一些情况。

  刘蕡,名蕡,字去华,昌平人。唐太和二年(828年)举贤良方正对策,指斥宦官,刘蕡因此未能考取功名,后来又被宦官诬告,被贬为柳州司户参军。去世后,昭宗追封刘蕡为右谏议大夫。刘蕡在反对宦官的斗争中,刚正不阿,匡扶朝纲,虽贬犹荣,充分显示出士大夫忠君爱民的气节,也赢得了僚臣的尊敬和人们的爱戴。几百年后,家乡人民仍然颂扬他的功德,祭为乡贤。地方官也景仰他的德行,奏建书院纪念他,设立祠堂祭祀他。

  元代时昌平是京师通往开平(上都)的交通要道,为此设置了急递站铺。据《元史·兵志》记载,元世祖时,自燕京至开平、开平至京兆(西安),根据地方远近、人数多寡,每十里或十五里或二十五里,设一座急递站铺,于各州县所管民户及漏籍户内,挑选担任递送公文的兵卒,并派驿官统一管辖。宫祺就是一位设在新店的昌平驿站的长官。

  宫祺,霸州城西十五里宫哥庄人(今属河北省雄县)。他是本村士绅,学识渊博,热心教育事业,在昌平驿馆任上创办了谏议书院,后又在家乡创办益津书院。据元人黄溍水所撰《宣圣庙学记》的记载,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年),宫祺转任霸州益津县地方官时,又创办了益津书院,以他在西乡所居住的宫哥庄作为学舍,并建祠堂祭祀先贤先圣。

  从宫祺奏请设立谏议书院一事可以看出,元朝时期,不能自由创办书院,要经过官方批准。元朝初年,为了笼络士人,忽必烈鼓励创办书院,但从至元后期开始,创办书院要经过政府批准,申请建立书院的公文需要经过县、州、府、廉访司、路、行省、宣慰使、中书省、吏部、礼部、集贤院、国子监等部门的审核,逐级上报,批准后才能创办,建成后还要报告官府,请求设置山长等书院管理人员。那么谏议书院的设立要由宫祺奏请批准,也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

  元顺帝至正年间,县治迁回旧县村,谏议书院和刘谏议祠也随迁至旧县村。明景泰三年(1452年),昌平县治徙至永安城(今昌平老城区)内,谏议祠随县治迁于儒学,因为书院和谏议祠是一体的。现在,谏议祠迁到了儒学里,谏议书院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于是,谏议书院暂时停办。万历年间顺天府尹刘荣嗣重新修缮书院,后来谏议书院又多次废立,乾隆年间再次重修,改名为燕平书院。

  曾经做过谏议书院山长的韩祥还自己创办了一个书院,历史上称为“韩祥书院”。由于规模小,影响也不大,因此“韩祥书院”留下的资料很少,至今无人关注它,只有明人崔学履在他纂修的《昌平州志》中提到过。韩祥是元朝昌平本地人,韩祥书院在昌平州城西的新店。当时的谏议书院就在新店,韩祥书院可能是他做谏议书院山长的时候创建的。

  (连载四)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