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联合大学文化传承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赵连稳 专门史研究生 许文雅
自元朝实行支持书院的政策后,北方地区的书院得到了恢复与发展,其中就有里人总管赵密、宣德府教授贾壤在北京房山创办的文靖书院。
书院位于房山县西南70里的抱玉里(今云居寺附近)。房山在北京西南处,距都城大约一百里,“山川回环,献奇露秀”,自古以来就是“幽燕之奥区”。金朝设立奉先县,元朝改名为房山县,元人魏必复在《房山县创建县学碑记》中阐发了房邑的舆地形胜和建制沿革。
赵密和贾壤曾经跟从刘因游学,归乡之后,为把学到的知识传播给乡亲,而建立了书院。书院里立祠祭祀刘因。为了笼络、控制书院,元顺帝亲自为书院赐额。因为刘因死后谥号“文靖”,元顺帝便给书院赐额曰“文靖”,这就是文靖书院名称的来历。文靖书院是一所乡村书院,生徒是乡里乡亲的弟子。
刘因,原名胭,字梦骥,后改名因,字梦吉,号静修,元代重要思想家,与许衡、吴澄一起,被黄宗羲合称为元代理学“三先生”。刘因终其一生讲学著书,其主要著作有:《静修先生文集》、《四书精要》、《易系辞说》、《小学四书经录》、《丁亥集》以及自选《文集》10卷。《宋元学案》中有《静修学案》。
赵复在太极书院讲授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之学的时候,刘因是赵复的弟子。他刚开始接触理学著作时,一看就能明白其中的微言大义,可见悟性很高。由于刘因学识渊博,吸引了众多门徒。刘因对前来求学的子弟因材施教,使他们在书院学习后大多学有所成。在北方,刘因的学术影响力很大,进而形成了以他为代表的静修学派,赵密、贾壤自当属于静修学派。然而刘因藐视权贵,喜欢桃园隐居的自娱生活,曾隐匿于房山、保定一带教授生徒。苏天爵在所撰《静修先生刘公墓表》中这样描述他的祖师:先生深居简出,闭门授徒,性格刚烈,不阿附他人,也不随意接见别人。保定在京师附近,许多公卿往来于此,听说刘因的大名后,往往前来拜谒,然而先生大多退避不见。不了解其中缘由的以为他十分傲气。
赵密是房山抱玉里人,当时担任总管,属于本地士大夫;贾壤作为宣德府教授,是文靖书院的外聘老师。根据国子祭酒苏天爵的记录,苏天爵是刘因的再传弟子,而刘因肄业于大都城内太极书院。由此可见,太极书院和文靖书院在学术上是一脉相承的,都致力于传授程朱理学。
文靖书院创办的时间应该在元世祖(1271-1294)时期,因为赵密、贾壤的老师刘因生卒年是1249-1293,刘因二十多岁以后授徒讲学,赵密、贾壤跟随刘因学习的时间正好在元世祖时期。关于文靖书院创办的情况,苏天爵曾经做过《文靖书院记》。然而文靖书院的规模、创办的具体时间和生徒情况,由于史料的局限,无法得知。
文靖书院是讲学、读书的好去处,诗人张才曾赋诗赞美过书院的学术氛围:“紫翠丛中构草堂,横经独坐讲虞唐。云笼几席琴书润,花扑轩窗笔砚香。化雨自能沾士类,书声时听度邻墙。嵩阳白鹿千余载,美誉应同永播扬。”是说文靖书院坐落于树木花草的怀抱之中,虽然只有草堂供师生使用,但无论生徒还是先生,都沉醉于三皇五代时期的文化,潜心学问。室内的琴声、读书声伴随着云卷云舒,窗外的百花不时拍打着门窗,文房四宝散发着沁人心扉的淡淡清香。先生授课如春风化雨,莘莘学子则蒙沐教泽,生徒的朗朗读书声穿过临近的院墙。文靖书院的学术气象堪与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相媲美,和这两大书院一样万古流芳。
文靖书院延续了元、明两代,历时三百五十多年,废圮于清初,对房山的教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文靖书院在雍正年间废止,后来改为刘静修祠。
(连载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