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联合大学文化传承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赵连稳 专门史研究生 许文雅
辽金时期,北京地区文化发展落后于南方,竟然没有一所书院。元朝统一全国后,对书院采取了支持政策,北方地区书院有了恢复和发展,北京的书院数量也有所增加。由于政府对文化领域的控制越来越严,因此书院的官学化日益明显。早在蒙古国时期,北京就有了太极书院,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影响巨大,它代表了蒙古贵族统治政策的转折。
太极书院创建于蒙古国太宗窝阔台汗时期,是蒙古国建立最早的书院。书院设在“燕都”(金朝的中都)。
1240年到1241年之间,即太宗窝阔台汗十二到十三年之间,杨惟中和姚枢开始在北京筹建太极书院。书院是由官方开办起来的,目的是继承、传播理学,不仅聘请了名士赵复前来讲学,还集中保存了从江淮一带收集来的图书八千余卷,以助生徒学习。
书院里设立了周子祠,以程颢、程颐、张载、杨时、游酢、朱熹六人配祀,在书院墙壁上刻写《太极图》及《通书》《西铭》,挑选具有学识风度的俊秀之士到书院学习。
关于“太极书院”名称的含义,肄业于太极书院的道学生郝经在《太极书院记》中阐述了它的深刻文化内涵:杨惟中等人建立书院的出发点是“明道”,书院是学道的地方,而道发端于“太极”,因此书院取名为“太极”。
说起太极书院的创建者杨惟中,据史料记载,他是在朝任职的汉族士大夫,推崇理学,当时是国子监的负责人之一、行中书省事。杨惟中以知识渊博、胆略非凡深得窝阔台信任,受到重用。杨惟中利用自己的影响,征集典籍,招揽名士,把收集到的理学著作都运送到燕京,建立起太极书院。
参与创办太极书院的另一位士大夫是姚枢,元人许有壬称之为“雪斋姚公”。姚枢是蒙古太宗、定宗、宪宗和世祖四朝元老,官拜中书左丞相、昭文馆大学士、翰林学士承旨,去世后赠太师、鲁国公,谥号文献。在与宋朝的战争中,杨惟中行中书省军前,姚枢奉命在俘虏中寻找名士,恰巧遇到了南宋大儒赵复。姚枢在和赵复的交谈中,认定他是个“奇士”,便打算把他带往中都。赵复因为自己的族人都在战乱中被杀,不愿前往。姚枢担心赵复出现意外,因此当晚把他留在了自己的帐篷里住宿。可等姚枢一觉醒来后,却发现赵复已经不在身边,只剩下了睡衣。情急之下,姚枢骑着马来到死人的尸体中间寻找,没有找到。后来,他在长江岸边见到了披头散发、赤脚行走、仰天长号、欲投水自尽的赵复。姚枢语重心长地对赵复说,你死了没有好处,只有生存下去,或许子孙还能传续百世,你还是随我去北方吧。赵复勉强答应了姚枢,随姚枢来到燕京。
赵复把自己收藏的程朱理学著作全部送给了姚枢。据《元史·赵复传》的记载,赵复是把自己记录的程朱理学著作,全部抄录下来后交给了姚枢。
根据史料分析,赵复北上燕京讲学的时间当在1240年至1241年之间,即杨惟中、姚枢筹办太极书院的时候。姚枢不仅礼聘赵复为太极书院掌教,而且降尊为卑,虚心向赵复请教理学,甘当赵复的学生。不幸的是,随着金中都的废弃,太极书院也就销声匿迹了。
太极书院兴盛时期,学生有一百多人,许衡、郝经、刘因皆来听讲,影响巨大,其规模和名声一度超越了国子监。
太极书院是蒙古贵族入主中原创办的第一所书院,程朱理学成为太极书院教学的主要内容,理学得以在北方传播开来。
(连载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