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联合大学文化传承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赵连稳
专门史研究生 许文雅
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具有经世情怀,自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把“立德”、“立功”和“立言”称为“三不朽”后,“三不朽”便成为士大夫的人生价值追求。“立德”,即树立高尚的道德;“立功”,即为国为民建立功业;“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书院是中国古代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与文化教育组织,士大夫是书院的主要创办者。通过讲学,传播思想,培养贤才,书院成为实现“三不朽”价值观的重要场所。
在书院存在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北京地区的士大夫怀揣着“三不朽”的理想,以坚忍不拔的精神,一代又一代经营着书院,使得北京书院得以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本报从本周开始,将以连载的形式向读者介绍士大夫和北京书院相伴而行的精彩历程。
北京古代书院产生得比较早,在五代时期的后梁就产生了第一所书院——窦氏书院。
五代时期,北京地区称为幽州,因为是军事重镇,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战乱频仍,生灵涂炭。但是,教育和科举并未因此完全中断,士大夫也并没有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没有逃避现实,在兴办官学的同时,开始创办书院,从而揭开了北京古代书院史的序幕,而窦禹钧就是北京书院序幕的开启者。
窦禹钧,又名窦燕山,范阳(今北京昌平)人,生于唐末,卒于后周。祖父窦逊,曾任玉田县令,父亲窦思恭,曾任妫州(今北京延庆一带)司马。唐代天佑(公元904—907)末年,窦禹钧官幽州掾,是一名佐助官吏。唐亡后,相继在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担任官职。后周初年担任户部郎中,后来担任太常少卿和右谏议大夫。宋朝人范仲淹、李昌龄,清朝人彭元瑞、李卫都曾在著作中提到过窦氏书院的情况,他们说窦禹钧把书院建在了自家庄园的南边,有房屋40间,藏书几千卷。
谈起窦禹钧创办书院的动机,历史上传说是为了延续窦家烟火,延年益寿。窦禹钧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缺少家教,由于家境富有,又是官后代,年轻的时候做了不少坏事,到了30岁还没有后代。在古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就在他为此事发愁的时候,一天夜里,梦见去世的祖父、父亲对他说:“你前生作恶多端,所以你今生不仅没有儿子,并且寿命也不长。希望你多积点功德,及早向善。”从此以后,窦禹钧把祖父和父亲的话铭记于心,开始做好事。家中曾有仆人盗用了二万两银子,怕被窦禹钧发现责罚,寻机逃走了。临走时留下一张债券,说把自己女儿卖给窦家,以偿还欠款。令家仆意想不到的是,窦禹钧不仅收养了仆人的女儿,而且等到女儿长大后,还替她备了嫁妆。还有一次,窦禹钧去延庆寺拜佛,捡到了白银200两,黄金30两,全部交还给了失主。窦禹钧还接济了很多生活贫困的人。
作为封建士大夫,在窦禹钧看来,这些都是“立德”、“立功”的一时之事,回报社会更好的途径,还是兴办教育,为家乡培养人才。于是,他用家里的积蓄创办书院,后人称之为“窦氏书院”。当时的昌平处于辽朝统治之下,窦氏书院是辽朝境内由汉人创办的第一所书院。
窦氏书院设于今北京市昌平区,据史料记载,窦禹钧擅长诗词。窦氏书院聘请一些有学问的人士,前来讲学,教授生徒。无论贫富,无论相识与否,只要有心向学,就可以来书院肄业,还对贫困的生徒给予生活补贴。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也都在书院学习。由于书院聘请了名师讲学,加上他很懂得教育方法,后来他的五个儿子相继登科,名气都很大,“五子登科”的故事流传下来。
如此说来,窦氏书院当有藏书楼、讲堂和斋舍,生徒数量应当也比较可观,是一所集藏书、讲学和科举于一体的书院。
窦氏书院是一所家族书院,但教育对象不仅限于本家族的子弟,附近乡亲的子弟也可以来书院学习。
关于窦氏书院存在的时间、生徒学习的课程等,历史上没有留下记载,估计窦氏书院存在于后梁至后周时期,即窦禹钧在世的时间,而且把儒家经典作为生徒学习的主要内容。
由于窦禹钧做了很多好事,所以深得百姓爱戴。据统计,全国共有18处窦禹钧墓葬,表明了人们对他的崇敬之情。
(连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