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语言大学教育测量研究所 谢小庆
今日中国,“转变经济结构”是上上下下谈论较多的话题。雾霾消散,蓝天再现,河水变清,全要寄望于“转变经济结构”。没有创新型人才,“转变经济结构”就是一句空话。所谓“钱学森之问”,是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认为,为了对此问题做出回答,必须从小发展青少年的审辩式思维能力。
审辩式思维是 criti?鄄cal thinking的汉语翻译。今天,更普遍使用的汉语翻译是“批判性思维”。许多人已经发现,这个翻译与英文原意之间存在距离。因此,有人主张译为“评判性思维”,有人主张译为“明辨性思维”,还有人主张译为“严谨的思考”,等等。在“维基百科”汉语版中采用了“审辩式思维”的译法。本文采用这一译法。
二战后,一些美国教育学者开始关注发展儿童的审辩式思维。到上世纪末,审辩式思维成为美国教育领域中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审辩”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教育词汇之一。
在2002年以前,美国的“研究生考试”——GRE包括言语、数量和分析(analysis)三个部分。在2002年10月推出的新GRE中,原有的分析部分被放弃,增加了“分析性写作”—— “测试审辩式思维和分析性写作技能(Measures critical thinking and analytical writing skills)”。2005年,美国“高考”——SAT改革内容之一是将原来的“言语(verbal)”部分改为“审辩式阅读(critical reading)”。
美国州立大学联盟(AASCU)和公立大学联盟(APLU)为对高等教育水平进行评估,于2006年推出 “自愿问责系统”,其中包括4项“核心教育成果(Core Educational Outcomes)”:审辩式思维、分析性推理(Analytical reasoning)、阅读和写作。美国两大考试机构“教育测验服务中心(ETS)”和“美国大学考试中心(ACT)”共同承担了VSA系统中对于“核心教育成果”的测试任务,都将审辩式思维作为重要的测试内容。
人们已经形成共识,具有审辩式思维能力是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心理特征,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习者的审辩式思维能力。今天,伴随网络的发展,知识获取越来越容易,我们可以随时随地从网络上获取需要的特定知识。学生重要的任务已经不是对特定知识的记忆,学校重要的任务已经不是向学生灌输一些特定知识,而是发展学生的审辩式思维能力。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发展审辩式思维能力的重要性。2013年11月20日,《中国科学报》头版头条,以“批判性思维教育至关重要”为题,报道了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白春礼在中国科学院院长奖颁奖典礼上的致辞。他强调,在造就创新型人才过程中,批判性思维教育至关重要——“一个优秀的创新型人才,一个有造诣的科研工作者,一定要具备很高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国科大应成为国家批判性思维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试验田’。希望国科大……把批判性思维教育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引导同学们善于把大胆质疑与谨慎断言有机结合,大力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真正把自己锻造成国家急需的优秀创新型人才。”
传统的 “真理——谬误”二分的非审辩式思维方式的弊端在于,把学习过程理解为学生学习和掌握“科学真理”、老师向学生传授“科学真理”的过程。它摧残了学生的好奇心,打击了学生的怀疑精神,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我们迫切需要倡导研究性学习,重视发展学生的审辩式思维能力,从而使学习成为一个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记忆和拷贝的过程。
为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我们也需要在考试中加强对审辩式思维能力的考查。这是今天的考试改革,尤其是我国今后的高考改革,需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