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道珍惜时,我回来了

发布时间:2013-12-02 期号:

竹 天

  印象中的中国人民大学,应该从我上中学的时候说起。那时候,人大东门是我和小伙伴们的集合地点。那时对人大的印象,只是一个“地点”。

  第一次走进人大,其实是2012年的年底。为了一个采访拍摄,我带着摄像机和助理第一次走进了人大校园。我深深地呼出一口气——这才叫大学!

  我的大学是某顶尖级艺术类学院,是世界上最小的大学之一。从宿舍到教学楼,慢步行走也不会超过2分钟。全校教职员工和学生加起来才1000多人——这还是扩招以后的人数。一旦来了外人很显眼,偶尔出现的也许就是曾经的学生或者什么大导演来选演员。走进了人大,我一下子懵了,我该往哪儿走,该去找谁?这里有那么多人,我该采访谁?他们是不是也像看外人一样地看我?我会不会显得是个异类?我和助理呆呆地站在明德广场上足有5分钟。助理问我:“姐,咱在等谁?”我笑了一下:“等我,等我平静一下,让我适应适应。”助理不解地看着我这个“没见过世面”的编导,估计他是没明白我说的是什么。我解释了一下,他更加诧异了:“您是从那么牛的学校出来的导演,怎么能说自己没见过世面呢?”是,大家都知道那是最好的艺术院校,但对于我来说,那一刻,我是被它的“小”所困扰。因为它的小,让我初次进入人大这样的“大”学时显得很没出息。

  我太喜欢这里了,不仅是因为它的大。

  我看到了匆匆而过的学生,或独来独往,或结伴而行;我看到了似乎只有在宣传片中演员表演出来的那种欢笑和朝气——而这是现实,这是在人大。

  那天很顺利,三组学生采访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完成了。天黑之后我们便离开了人大,这个可以在校园里开车的大学。

  三天之后,因为后期制作的需要,我再次来到人大补拍,看到了很多学生社团的招新海报。看着这些手绘海报,我一下子回想起自己的大学生活。这种进入社会后追忆大学时光的感觉相信很多人都会有,只有失去了才知道珍惜,现在看起来既美好又有点酸楚。说实话,我对大学生活的记忆实在不够,能回想起来的,仅仅是那种“感觉”和几件一直被当做段子来说的趣事。我想回到校园,这里的压力和在社会上打拼的压力相比,叫做享受;这里的阳光和拍摄现场、后期机房相比,叫做舒缓。这一次进入人大,我是笑着的。我在补拍的拍摄现场享受着这种舒缓。

  我让被采访的学生带我去学生食堂吃饭,带我到自习室坐一坐。他们不知道,有很多人离开教室后都很想再回来,但又回不来。

  几个月后,我做了一个决定——读研。

  我到网站上搜索在职研究生的相关信息,首选自然是艺术类院校。鼠标的滚轮一滚,“人大艺术学院在职研究生招生”的字样突然出现在我的眼前。我回忆起了明德广场的呆立、学生食堂的饭菜、自习室的桌椅。我选择了人大。理由很简单,在这里,我感觉舒服。我重新回到校园,一定要选一个令我更加珍惜的地方。

  咨询、缴费、报名,一切那么自然而然。拿着那张学费收据,重新站在明德广场上,我有些激动,差点流泪。我太珍惜在这里学习的机会了,现在站在这里感觉不一样了——我好幸福。校园,我回来了。

  因为我报名时间早,可以先跟着2012级的学生一同上课。这些课是艺术类院校很少涉及的,这些内容可能在我出身的那些艺术学府是从来学不到的。我才发现,世界是那么的大。

  只有失去了,才知道珍惜。我回来了,校园,我在失去你以后、在知道珍惜的时候,又回来了。你知道,我将怎样爱你……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