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会香
女儿已经上初二了,可生活自理能力依然很差,连简单的饭菜都不会做。遇到家里没人做饭时,就去小饭馆儿“打牙祭”了。省事是省事,可卫生情况难以保证。我不止一次对她说:“妈妈同事的女儿就比你大三个月,人家中午都是自己做饭吃。你也学学吧!”可女儿每次都头一扭,装作没听见。
一个周末的早晨,我躺在被窝对客厅边听音乐边转呼啦圈的女儿喊:“宝贝闺女,妈妈肚子好疼啊,没法给你做饭了,你自己去煎个鸡蛋吧!”“啊?我不会啊!那我不吃了!”没想到女儿竟然宁可饿着也不去。我就耐着性子引导:“妈妈也想吃,我女儿可心疼妈妈了,是吧?”女儿听了,蹲到床边边抚摸我的肚子边问我怎么煎鸡蛋。我把方法教给她,她便在厨房忙碌起来。我在卧室一边指导她,一边偷笑:我这第一招“装病换取同情法”可真奏效了,女儿终于进厨房了。
后来,我对正边吃零食边读漫画书的女儿说:“闺女那天给我煎的鸡蛋可真好吃,外焦里嫩,比妈妈煎的还好吃。看来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女儿咧咧嘴笑了。“看来我闺女还真是当厨师的料,要不妈妈再教你做道简单的菜?”我试探地问。“行,什么菜?”没想到女儿竟然答应了。“你不是爱吃黄瓜炒鸡蛋吗,咱就学这道怎么样?”我挑了道既简单又是她爱吃的菜。“行,开始吧!”于是,我俩在厨房忙开了,先教她切黄瓜,再教她摊鸡蛋,最后在我指导下,一盘黄绿相间的黄瓜炒鸡蛋便做好了。我夹一块放在嘴里,不住地赞叹着:“嗯,真好吃,咸淡正好,清香可口!”女儿听了我的夸奖,笑得别提多开心了。我心里也偷笑:我这第二招“夸奖忽悠法”也见效了。
大概女儿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开始对做饭有了兴趣。于是,我实施了我的第三招:“竞赛激励法”。周末不忙的时候,我和女儿同下厨房,同做一道菜,比赛谁做得好吃,并请家里的大厨——姥姥做裁判。开始时,我故意少放盐或者炒生点,还暗中收买裁判帮她忙,给她制造赢的机会。后来,不用我让着,她也能赢我了。看来,我这第三招的效果也不错。
三招出手,一个小厨师便炼成了,女儿对做饭越来越有兴趣,水平也见长。现在,每当我坐在餐桌旁吃着女儿炒的菜,那种做妈妈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便油然而生。
家长教育孩子的路很长,讲究方法才能事半功倍。既然这三招能炼成个小厨师,大概别的三招就能炼成学习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