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眼中的考试文化 要爱差生

发布时间:2013-11-11 期号:

王宏甲

 

永远不要对自己的孩子失望

  我想对家长们说:“爱你的孩子,那就任何时候都不要对自己的孩子失望!”在本章的故事中,“差生”都起于考试分数低,这些低分的学生就是差生吗?

  很多人都佩服比尔·盖茨,我们来看看,仅就能力而言,有哪些因素构成他的成功?他的成功里,需要技术开发能力、企业经营能力、社交能力、谈判能力、打官司能力、物色人才和使用人才的能力、融资能力等等,而检索他的知识构成,其中许多是课本知识里没有的。比尔·盖茨没有读完大学就去办企业。美国学者研究比尔·盖茨和其他许多成功人士,指出:课本知识对成功人生的支持率大约只占15%,其余85%的支持率来自课本之外。我想,这项研究值得中国家长重视。

  有人说,中国的情况与美国不同。那么可以听听一位中国特级教师的说法:我教过的学生中,那些从前不会读书、总被我批评的,如今当经理当老板,拥有千万亿万资产的不乏其人;那些学习好,总被我表扬的,如今不少在那些当经理当老板的手下打工。

  不要问这是谁说的。我听过不止一位特级教师这样说。事实上,这样的例子已经多得不可胜数。这是不是说读书无用呢?恐怕不是。但是它告诉我们:在这个信息时代,仅靠课本知识已经多么不够用!那些从前读书考分不高的学生,可能在15%的支持率中得到的不多,但他们被抛向社会后,其中善于独立思考和善于吸纳各种知识各种经验的人却可能从课本之外85%的支持率中得到不少。而85%比15%要多得多,他们获得成功,难道反常吗?

  在这个信息时代,多么需要打破学科封闭,多么需要综合课程改革,多么需要在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的综合实践课中去“做中学”,去开阔眼界,去学会吸纳各种资源的能力,去向很多人学习并学会尊重他人……但是,应试教育在强烈地抵抗这些,在把学生封闭在孤立的学科内,并以更加狭隘的为考试而教而学的方式去折腾青春的头脑和生命,然后在一个狭窄的通道里取舍学生。

  父母把孩子送到学校去读书,怎么会得到一个“差生”呢?每个来读书的学生,都学到了他从前不懂的知识,老师为什么不巩固自己辛勤教学的成果,而发明出“差生”这个品种,并且不断地把大家的考分都公布在墙上,以证明差生和好生是绝对真实的存在!是什么教育理论在支持这样的划分?是不是课本里学过的生物进化论被引进人类社会,引进人类的教育和课堂?是不是优胜劣汰的理论统治着教育者的头脑,并认为这种数字化的统计和衡量是科学的公平合理的?不管怎么说,几千万“差生”就这样被证实在墙上了。

  应试模式中不惜代价地追求“分数”、“分数”……“校园暴力”与“犯罪年轻化”凸显着青春的灵魂黯淡而空虚,呈现着——几乎所有的方面都在重视他们的分数,极少人关怀他们的灵魂。

  再看校外,星期一到星期五,除了学校已经把学生的时间主要管束在课本知识中,孩子回到家,父母像接力赛似的继续把孩子的时间管束在课业中。双休日,继续滴水不漏地把孩子送去上补习班,这仍然是让孩子在“15%的支持率”中争分寸之长。许多父母,一切与课本知识无关的事既不要孩子做,也不让孩子接触。什么叫封闭,封闭未必要闭关锁国。一个孩子,从小学到高中,大量时间主要被封锁在为应对考试而进行的苦读上,没有时间去接触大量的课外世界,您不觉得这是非常可怕的封闭吗?

  每个孩子自小是有宝贵的想象力和求知欲的,强迫性的为“应试”而进行的“加强”训练,其实是用大量的知识题伤害孩子的求知欲,堵塞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孩子们也因此没有了心灵的飞翔、思想的灵动以及创造了。

  因之我以为,父母不惜代价把孩子的大量时间连同双休日都约束在为应试而拼搏的漫长苦役中,说轻了是花钱雇人把孩子束缚在窄小的知识圈里,说严重了是花钱雇人扼杀自己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连载五十一)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