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甲
由于王厚军提醒我注意的情况,我开始注意到从“差生”走向犯罪的情况在全国都形势严峻,这并非危言耸听。有些几乎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案件在青少年中间出现。
2007年5月22日,央视新闻频道报道了一则“广东汕头中学女生校园内被扒衣服毒打”的新闻。
播音员播报道:“近日,广东电视台收到一段手机录像,里面记录的校园暴力事件触目惊心。这段手机录像的画面拍自广东汕头的一所中学……”电视屏幕的下方打着黑体字幕:
“校园暴力”录像再现 亟待全社会共同关注
2007年6月15日《金羊网》(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主办)报道“广州校园暴力视频现身网络,十余男生围殴两同学”。
那天,我看着这个视频的时候,所受的震动不亚于看到一场地震。我审视自己所受的震动,心想也许未必是被“暴力”震动。我还想起我小学的时候也跟同学打过架。那时打架,看到大人,我们会跑,因为知道这是不好的事。那时,几乎任何一个成年人看到孩子打架,都会出面喝止。可是现在……我目睹的这个视频算什么?这里不仅是施暴,而且是施暴了还主动拍下来,放到网上去炫耀,只怕没人知道。哪个家长若看到自己的孩子被围着这么毒打,心里会是什么感觉!更多的同学在围观,不仅不拦阻,还喝彩,那被打的学生所受的伤害何止是肌体。
2007年10月6日,我又看到了福建《东南快报》报道的《厦门中学女生自拍围殴视频上传至网络》。
这是他们青春年华的故事,路人看了,是愤怒还是悲伤?我只有震惊和莫名的悲伤。每有这样的事件,或学生自杀事件,电视、报刊就请心理专家出来说话。屡屡看到心理专家称那些“学生”属病态。媒体评论说: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再次敲响警钟。
坦率说,这样的报道同样令我悲伤。看到心理专家只是一味地这样说时,我觉得只讲心理健康问题是多么不够。
这是心理医生能解决的吗?
这是医学能解决的吗?
这是科学能解决的吗?
谁在统治着这些孩子的精神世界?
是父母、老师,是教育部长吗?
不是!
在他们成长的岁月,一直是“分数”在领导他们,统治他们。拼分数就是拼能力,所以叫拼搏。全社会都在讴歌拼搏。他们的精神世界中,是非善恶含混,乃至没有善恶,更没有崇高。但是,崇拜才华,崇拜能力!这并非只有他们如此,全社会都在如此宣扬。如果缺少学校推崇的分数,缺少大家都在赞美的才华,那就崇拜勇武!谁有能力,谁就是英雄!于是有一种叫能力的东西在统治着他们,是适者生存、以强汰弱的世界观在统治他们。
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在《约翰·克利斯朵夫》中写了一段话:“一个人年轻的时候需要有个幻想,觉得自己参与着人间的伟大活动,在那里革新世界,他的感官会跟着宇宙所有的气息而震动。”这些,距离“校园暴力视频”上的孩子太遥远了。
我们民族春秋时期就有的舍己为人、舍生取义,更远去了。当人的精神中缺少能够照耀生命的东西,能够温暖自己感动自己的东西,那是医学、心理学能够治疗的吗?那是科学能够拯救的吗?当精神中缺少能温暖自己和他人的东西,却以凶猛地打人和侮辱人为乐的时候,离犯罪还有多远?
我再次想起有句话说:“伤害别人的人是最可怜的,因其灵魂最需要救赎。”这话讲到了灵魂,当灵魂空虚,当灵魂缺少高尚的照耀,生命会如同陷入黑夜,什么样的深潭不会掉下去呢!
(连载四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