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 潇
中秋节是一个以月亮为主题的节日,无论饮食与风俗,都与皎洁的明月有关。皓月当空,举头遥望,这一轮照彻古今的明月不知曾见证了多少人间的思念,又留下了多少世人的咏叹。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秋夜里,三更鼓过,虫鸣被猛然打断,远处熙攘的人声也渐渐消失。草丛中歇息的大雁被忽然而至的鼓声惊醒,雁鸣划破长空。在这无眠的夜晚,诗圣杜甫踱步到窗前,看到月光倾泻在庭院之中,泛起肃杀的白光,他望向苍穹。
故乡远隔千里,但战事未停,道路险阻,或许只有透过这一轮明月,才能想象出故乡的景象吧。渐起的薄雾仿佛在月亮面前笼罩上了一层轻纱,远在他乡的亲人是否也在此时望着同一轮明月呢?少陵提出了一个千古谜题:为什么故乡的月亮更显明亮呢?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伫立在风中、花间,举起酒杯,相视无人,只有头顶的月亮还是曾经那轮相思成霜的白玉盘,只有身后的影子还保有无论何时都不离不弃的忠诚。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酒不醉人人自醉,诗仙李白借着酒力,且歌且舞,身边两位陪客默默倾听着他的失意与悲苦。或许表面上的狂放是为了掩饰内心中的寂寞,不能压弯的,是诗仙的铮铮傲骨、戚戚孤独。这份孤傲与清高就像天边的明月,夜夜东升西落,可望而不可及,难道这月亮就是天上的太白,这太白就是人间的明月?也难怪日后他醉眼朦胧驾扁舟,怀抱明月而长终。
尽管月夜带给人的常常是清冷的感受,但中秋节的基调却是欢聚与团圆的暖色调。不过因为种种原因,很多人并不能在这个传统团圆佳节与家人团聚,所以便出现了诸多望月怀远的诗句,其中很有名的是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句。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亦有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直到现在,苏轼的一首《水调歌头》几乎成为了国人最熟悉的古诗词之一,其原因除了文辞雅致,音韵和谐,意境高远之外,更重要的是词中反映出了中国人对家庭伦理和亲情观念的重视与渴望。
当然,大好的中秋明月夜也不必钻入书本里找寻诗情,用心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诗情也许就在身边,就在我们的饮食、把玩与传说之中。满月形状的月饼与中秋节的圆月交相辉映,象征着人间团圆,月饼上的印花多是中国传统的“福”“寿”纹样,象征着美好的祝福。民间玩具兔儿爷是北京的特色文化之一,它的不同的坐骑和装扮代表着不同的吉祥寓意,别看兔儿爷身量不大,但里面的讲究却不少。嫦娥奔月的民间传说也往往在中秋节时被人提及,虽然传说的版本有很多,但嫦娥美丽善良的性格却深入人心,而这动人的传说甚至也成为我国探月工程的代名词。这来源于生活中的诗情更需要体悟,而不光是抱着书本就能读出文化的厚重与温度。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情是每个人血液中流淌的文化基因,在这个富有诗意的节日里,赏明月,怡性情,让身体与心灵也在这诗意的滋润中欢聚、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