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导师

发布时间:2013-09-11 期号:

首都师范大学 史 悦

  秋意渐浓,我也要和研一这一年的学习生活道一声“再见”了。在这个枝头染金的时节里,回忆的思绪涌上心头。这回忆不是相思也非离愁,满满地承载着我的感恩。

  我和导师李老师初识于参加研究生复试时。对我而言,那是截然不同的一天。我忐忑、紧张又兴奋的心情在与三位老师亲切的交谈中平复,回答问题的思路也逐渐清晰起来。在我滔滔不绝地阐述自己的看法时,李老师忽然问了一句:“你看的这些作品是什么版本?”我顿时语塞,懊悔自己的粗心大意,同时惊讶于她的敏锐、细腻。

  幸运的是,后来,我能够理直气壮地听她讲课。她是一位修养气质俱佳,生性淡泊,为灵气所钟的女性。能成为她带的研究生,我暗暗窃喜的同时,又因自己才疏学浅浅薄而感到隐隐的压力。然而她却对我说,“读书学习,靠的是求实和勤奋。能做到这两点就够了。”

  虽然跟着导师读书仅仅一年,但师门的传统精神已植入我的心底。李老师带弟子的方式与众不同。除了每星期固定时间、内容丰富的教室授课外,我们师门有着定期“茶叙”的传统,就是每周利用课余时间,组织类似“文艺沙龙”似的聚会。一说起这个,我就有按捺不住的欣喜。我们的“据点”时常更换,有时是图书馆的研讨室,有时是学校近旁的咖啡馆。我印象时常是满屋子的同门师兄师姐,有的人来晚了,到外面搬张椅子将自己塞进来,有的人有事便可径自先行离去。开明自由、博采众长、兼容并蓄的学术氛围感染着身在其中的我。我们的话题从鉴赏作品到学术分析,从诙谐轶事到个人情绪,从侃侃而谈的热情到深刻冷静的思考,几乎无所不包,彼此驳难的次数要远远超过相互唱和。在那里,我们曾为学术问题争论不休,也曾为论文写作交流经验;在那里,有老师的敏锐分析,有师兄师姐的耐心传授,更有同门之间的深情厚谊;在那里,我不断丰盈自我知识,努力开拓眼界,收获真挚友谊。更重要的是,老师为人为学的知性气质、严谨求实的学术精神、看人看事的豁达态度深深影响着我。那天马行空的灵感与鞭辟入里的警句,都令我心向往之。

  在课余时间,因为李老师温柔细致的性子,我们相处起来更像是朋友。没有教授的架子,没有严肃的面孔,有的是毫无芥蒂的谈心和雅致淡然的态度。不论是导师家的师门同聚、咖啡馆的慢饮畅谈,还是电影院的休闲夜晚、小剧场的文学之旅,李老师都和我们一起走过。我们彼此契合的溶入,是无私的、不做作的,就好像黑暗中的蜡烛一经点亮,就会散发温柔的光辉一样。

  此刻,皓月当空,花影满堤。我坐在小河边写下这段文字。抬起头就看见一团团蒲公英,如云朵一般,飘在草地上,飘进小河里。想到小时候课本里写道,这种花的种子是不分昼夜的靠风力与纤维传播的。然而今天,我蓦然感到那云状的种子也飘进了我的心里,稳稳地扎下了根。其实,只要遇见一阵温煦的风,找到一片肥沃的地,每一颗种子都足以成树,蔚然成荫。

  种子和风,心和土地,如同我和导师。她带领我,一点点地触摸学术殿堂的细腻纹理,让我懂得那里不再是个束之高阁的象牙塔,而是可以倾情投身的聚宝盆。她带领我,放眼去看大千世界,反观内省心之峡谷。她更教会了我,如何教、如何学、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如何去爱与被爱。

  谨以此文献给我的导师,献给所有默默无闻、循循善诱的老师们。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