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柳
一个人的生命是父母给的,知识却主要是老师给的。每到九月,新学年开始,最能引起我的思索的,是教师节。
我国的教师节是每年的9月10日。据说当时是考虑到从各大、中、小学校新学年伊始即宣传尊师重教,能带来新学年的新气象。虽然新中国的教师节自1985年才开始设立,但自古以来尊师重教的传统一直在中华儿女的心中,从未淡漠。
虽然古代没有教师节,但古人尊师的故事却有很多。从寒门子弟到帝王将相,古时的“知识分子”都以尊师重道为行为准则。被后世尊崇为圣人的孔子,也曾恭恭敬敬问礼于老子;精忠报国的岳飞,每到朔望(初一、十五)之日,无论在外行军打仗,还是驻扎营中他都要祭拜自己的恩师周侗,每次痛哭之后,会拿起老师所送的三百斤重的“神臂弓”,射出三枝箭,表达哀思。尊师,在古代先贤看来,似乎是日常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事。
程门立雪对于现代的人们来说是一个成语,知道详细点儿是一个典故,可是对于宋朝的许多人来说,这却是一个口耳相传的鲜活故事。杨时,是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政治家,曾师从当时著名的学者程颢、程颐。拜在程颐门下时,杨时已40多岁,而且对理学已有相当造诣;但是,他仍然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他不仅学习勤勉,而且非常尊敬老师。有一次杨时与游酢去拜见程颐,见老师正在厅堂上闭目养神,不忍惊动,便静静地站在门廊下等候。这时,天空正纷纷扬扬下着大雪,待程颐发现时,门外的积雪已经下得很厚了。杨时求学心切、尊敬师长的精神也随着这个故事一同流传后世。
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这个时代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视,他们对社会的贡献也是无法估量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智”从何来?老师的谆谆教导。“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强”从何来?老师的含辛茹苦。教师节,一个赞美老师、对老师表达敬意的日子。然而尊重、感谢老师,又岂能只在一朝一夕?教师节,虽然仅此一天,尊师,却理应一生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