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陈 燕
我已经记不清当年在那个安静的书屋中享受了多少个阳光倾泻地板的下午,只是依稀记得整个初中的周末,几乎都是泡在那家书屋里度过的。不需桌椅,只觅一角,席地盘膝而坐,翻开书便是另一番世界,一个你或许从未踏入的神秘园。在那儿,你可以循着前人的足迹怀古伤今,亦可以随着游侠的步履领略异域风情;还可以为主人公的迷途多舛怅然皱眉,也可以为大反派的泯灭天良义愤填膺。那是多么美好的青葱年岁,似江水不绝般的,在书上流淌。低下头翻开书就是时空变换,合上书抬起头则是如梦方醒,心底满足地发出“书中的世界才更加真切精彩”的感慨。
上大学之后,我开始跟随所谓的“潮流”,不再捧着四四方方的纸质书,而是沉溺于一个小盒子的电子书。诚然,电子书的快捷,让我的阅读数量急剧上升。吃饭时,眼睛不离屏幕,狼吞虎咽只求速度,庆幸还找得到嘴;走路时,更是不能省略的阅读时间,偶尔抬下头,只要不撞到电线杆就好。手机变成了生命里重要的必需品。这种新型的看书方式真可谓是难求的绝佳菜谱,辅料是旺盛的精力,调节那无处安放的躁动青春,结果呈上的便是从天黑看到天亮,生物钟紊乱、内分泌失调的“大餐”。菜谱固然是好,但好像还是欠缺火候。一本一本看下来,像走过场一般,竟留不下丝毫记忆,更别妄想共鸣和回味了。看书不得其味,如同吃快餐,匆匆了事。不可否认,那些快餐也曾带来饱腹感,却怎么也达不到对健康饮食的需求。味蕾几近麻木,更别谈那只可意会的雅兴了。没有了读书人的“儒雅”,反而多了一股市侩之气,贪图电子书的廉价,认为那些都是不占白不占的大便宜。从此,读书,无关质量;纸质,无关好坏。打开手机,信手拈来,寥寥几眼,草草了事。书,曾经的“亲密爱人”,现在渐行渐远;佳人,只在水一方。我们之间隔着一条大河。
静下心来,细细回想,电子书固然是好,但深感自己还是偏爱纸质书籍的。入手的那种沉实感,页面淡淡溢出的油墨芳香,翻阅起来那明显的层次感,读完后内心夯实充盈……这种种感觉,都是不能被电子书取代的。如若失去了这份独特的感觉,生活又将平添一份难以抹去的灰暗阴冷。
记得我也曾告诉过别人自己热衷于捧着纸质书度日,得到的回答是“在大家都看电子书的年代,你的特例就是矫情、做作”。我也随过大流,做所谓的“正常人”,但是,对不起,我今后宁愿一直“矫情”着。
书,于我而言,就像那彼岸的花。花开彼岸,魂牵梦绕。
于是我决定,寻个无事的午后,偷得浮生半日闲,觅一米阳光,斟一杯香茗,捧一方书籍,真挚地、虔诚地迎回我久违的老友,找回那份终生难以忘却的幸福感与满足感,也告诉自己,此去经年,愿此生书香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