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甲
谁在指挥德国的教育
德国教育的“H”型结构,已经给了德国学生很充分的选择,为什么德国学生有三分之二选择了上职业学校?究竟谁在安排德国的教育结构,谁在指挥德国的教育?
德国教育的指挥棒就在洪堡大学的教育理念和精神中。洪堡认为:大学的任务应该以从事研究为目的,从而把培养各种实务人才的任务分工到职业教育中去,由此形成了德国教育的整体框架。这种分工,使德国大学产生了那么多思想家、科学家,而职业教育则为德国经济培育了世界一流的生产能手和技术专家。
我由此想,任何国家的大学都可望成为一种极好的指挥棒,从教育的终端,引导教育的开端,这也许是一种有效有利的办法。关键是要把大学教育和基础教育全程贯通。
我放眼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德国的教育,并不是想说西方的月亮比我们圆,而是坚信我们会有很多仁人志士来审度利弊,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我审视欧洲文明,看到欧洲人是善于向其他民族学习的。你可以想想,四大文明古国是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这里面没有希腊。早在农业时代,天文学是关系农业生产的重要学问,世上最早的太阴历是亚洲苏美尔人和中国人各自发明的,最早的太阳历是埃及人发明的。阿拉伯数字是印度人发明的。西亚腓尼基人发明的字母文字是今天欧洲一切字母文字的祖先。基督教源于希伯来信仰,欧洲人连宗教信仰也是从西亚人的信仰中汲取营养才产生。欧洲文明在许多方面是吸收亚洲的早期文明发展起来。这告诉我们,善于学习可以后来居上。
教育就是关系学习的大学问。教育直接关系一个民族所有人口的素质,从而直接关系一个民族的盛衰。在教育方面,我们今天若已看到其他民族优于我们的长处,不懂得下决心去学习他人之长,在今天这个开放的信息时代,损失将超过以往任何时代。
我听到有句话说:“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将来。”
这话说得真好啊!只是我们不应该只停留在说得好上。
不忘本来,我们民族确实有非常悠久的辉煌的教育。吸收外来,我们应以更高远的眼界、更宽广的胸怀,博采众长,为我所用。面向未来,我们应有革除积弊的勇气和雄心,建立起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教育。如果仍然保守着应试教育束手无策,则我们这一代人都对后代负有罪过。
(连载四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