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李梦瑶
又一批新生要迈入大学了。初入校门的彷徨、彻底改变的学习模式、全新的人际关系,不免会让很多人思索一个问题:如何为自己的青春开篇?
庆幸的是,我对这个问题思考的时间并不算太长。可能是个性使然,但更多的要归功于书籍和电影。那些捧着“垮掉一代”的诗歌小说和每天一部“新浪潮”电影的“混沌”日子帮我寻得了自我和梦想。
谈及梦想,很多人说这是个太“主旋律”的话题。近两年,“梦想”被多次提及,各种助人“圆梦”的电视节目开始增多。有些人开始用冗长、浮夸的词句来装饰自己的“梦想”,也开始习惯“他人”助己达成愿望。在我看来,所谓梦想,就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是你热爱并愿意用一生去做的事。事业也好,精神追求也罢,只要你寻得了这东西,便是幸事。它会一直在你的自由意识中牵引着你向前走,会一直在你最虚弱、困苦的时刻告诉你坚持下去,也会在你梦想最终达成之际使你明白:原来最重要的早已不再是“梦想”,而是一路为之奋斗的生活本身。
大学是培养梦想的最佳时期。有些人会说:“就算现在混沌度日,以后也可以重走青春路。”可惜,青春若可以重新体验便不再是青春。那些号称“重走青春路”的人可能不过是无法面对自我、打着“重走”的旗号、企图以疯狂来标榜自己逝去的青春。当他们再次回归真实生活的时候就会发现,原来自己的生活还是如此的糟糕,真正的自我早已躲进了“伪文艺”的虚壳中,只得给自己贴上各种标签才可以苟活。
真实的青年,不会容许自己浪费时间,哪怕是别人的时间。想必很多人都看到过这样的一句话:你浑浑噩噩度过的今天,是昨天逝去的人拼命祈愿想要活下来的明天。起初,我并没有对这句话产生强烈的共鸣,只是觉得人家说得很对。直到去年7月的一个清晨,接起一通电话,然后在被窝里痛哭了三个小时后,我才深切体会到这字语间灼心的炙热感。因为电话那头告诉我,一位曾与我彻夜交谈的故友因意外去世了。这消息听起来就像是笑话。他是个很可爱的大男孩,热爱生活,执着于他的梦想,才刚刚拿到北京电影学院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他这次回老家不过是想多陪陪爸妈。几天后,在北京的朋友为他举办了一场纪念活动,我没有去。不知道是因为不忍再与朋友们细数他的好,还是因为羞愧于面对明明没有像他那样努力、却依然能看到日出的自己。从那天以后,我就一直告诉自己,要像他那样努力。这或许是这几年来最刻骨铭心的一次自省。
我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在不同的阶段都会遇到帮助我的人。在这里,我遇见了两位恩师——秦老师和郝老师。秦老师严谨的态度和行事风格教会我如何自省,时刻认清自己的位置;郝老师则总是在我最迷茫的时候给予我指引和力量。对于他们的感激之情,也许只能在日后以成绩作为报答。
青春看似很短,生命看似很长。要想使生活的每一天都有价值,就要像爱默生在《论自立》中说的那样:“相信你自己的思想,相信你内心深处认为对你有益的东西。”若我们能够做到全心全意、一直坚守这样的信念,当我们回头看时就会发现,原来过去的每一天都可以是“青春的”。毕竟,我们生活是为了生活本身,而不是为了别人的观瞻。不是吗?
离巢之际,仅以几句古语与大家共勉:一约既定,万山无阻,前路漫漫,唯苦作舟;归根曰静,是为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