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眼中的考试文化 德国教育的指挥棒

发布时间:2013-07-17 期号:

王宏甲

 

世界一流的执行力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头一次到德国,目睹德国人在机场入境口检查我们的行李,感觉到他们那么严格。仔细观察,则会发现并非对我们特别提高警惕,而是习惯了严谨和认真。随后到意大利,发现我们的行李已经被输送带送到机场大厅,那里根本没有人检查,你随便拿走就是。我当时想,别人要是在这里拿走我的行李,不是也可以吗?这里怎么会如此自由?这是意大利。

  再后,我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深夜大街的十字路口,看到红灯亮时,只要来往的路上没人,维也纳的车辆不会停下来,它会驶过去。

  但在德国城市深夜的十字路口,车遇到红灯,来往无一人也无一辆别的车,这车会停下来,等候红灯变绿了,再过去。这就是德国人训练有素、一丝不苟的执行力。

  我相信德国人具有十分严谨不折不扣的惊人的执行力。这种执行力,是在德国职业教育中培训出来的。

  好了,现在可以来看一下德国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

 

能充分选择才能人尽其才

  2008年10月,北京市石景山教委曾组织一批校长去德国考察教育。京源学校的白宏宽校长是参加者之一。

  “德国小学一年级到四年级是通识教育。”白校长把这四年称为“通识教育”是有独到眼光的。他接着说,“德国教育从五年级开始预备分流,然后就接受不同的教育了。”

  德国是联邦制国家,有16个州,每州有自己的教育体系,细节略有不同,总体精神是一致的。预备分流阶段,德国人称它为“预备性学习”或“方向性阶段”,经过一年的观察,学生流向三大块——

  一块叫“文理中学”,将来通往大学教育。

  一块叫“实科中学”,将来通往高等职业教育。

  一块是职业预校。

  三大块,实际上是两个方向,通往从事研究的大学教育和通往社会就业的职业教育。

  这次分流,是一个10岁的孩子为自己的人生做第一次选择。学校不会强求孩子做怎样的选择,通常是家长在征求孩子的意见后作出选择。老师会根据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和表现出来的某些特点给出指导性建议,供家长参考。

  学生的第一次选择不是不可改变的,假如中途发现自己兴趣改变,可以更改初衷,转去考大学那条道,或者进职业学校。

  白校长这样表述:“分流又是相通的,职校可以去文理,文理可以去专科。读到高等职业学校仍然可以选择去搞研究的大学,全程都可以选择。”

  德国人用“H”型结构来表示这种教育模式,两竖代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一横表示相互沟通。特点是纵向可以直线发展,横向可以彼此沟通流动,这就不至于造成人才因当初选择不当而贻误。选择和走向适合自己成长的教育,甚至是一生的事,一个理智的社会应该为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创造出这样的选择机会。

  值得留意的还有,德国教育在五年级设置了一个预选年段,又在十年级设置了第二次选择。白宏宽解释说,在十年级,你如果想改变当初的选择,那么,原本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可以在这一年里去适应文理课程,原本学文理的也可以在这一年里适应走向专业技术的课程,然后分别走向新的选择。(连载三十九)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