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易家弘
我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爸爸自我出生起便不常与我相见。他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部队里,很少回来。我小时常常羡慕别的孩子周末左手右手都有父母牵着,可以一家人一起去逛公园;而我,总是一只手牵着妈妈,另一只手空着、垂着,偶尔晃一晃,显得孤单。
听妈妈说,爸爸原来在北京工作,虽然也很忙,但毕竟同城,偶尔还能有空回来看看。然而七八年前,爸爸奉命调往南京,这让家更加缺少团圆,也让我更加孤单。
于是我就这样上了幼儿园,进了小学。我记得学校有次组织采摘活动,老师特意宣布说这是亲子活动,建议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去。我记得那时我听着听着,眼前倏地就模糊了,似乎时间在那一刻停止了,万籁俱寂,只有我自己默默地感受着胸膛中跳动着的痛,那是家痛。
回到家,我把回执交给妈妈,和妈妈重复老师的话,然后我的眼泪“哗”地一下就流出来了,就像坏了的水龙头,怎么也关不住。妈妈安慰我说,爸爸是军人,有一天你会明白的。
可那时,我终归没有听进那句话,只是想:凭什么别人的家里都有三个人,而我的却只有两个?
我快上初中了,家中依旧经常只是两个人。2008年2月,我10岁。那时的电视和广播似乎都一直在重复一个主题:南方遭遇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道路阻隔,能源中断,千万人的温饱堪忧……新闻联播放映了解放军战士突破障碍开进村庄,为村民送油送粮送水送衣的画面;广播中传来在电线杆上冒死抢险恢复供电的解放军战士稚嫩而坚定的声音,还有受灾村民获救后的欣喜。我忽然间发现,他们的家似乎要比我的可怜得多……
同年5月,山崩地裂。听妈妈说,爸爸所在的部队也奉命开进四川,配合救灾。央视一套全天播出“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的实时专题节目,屏幕上相当一部分时间都是穿着迷彩服的军人。我看到,是伞兵们首先跳出机舱,在灾区上空绽出希望的花朵;我看到,是工兵们首先推走沙石,打通去往灾区的生命之路;我还看到,是战士们行走在最前方,那望不到边的最前方……那一瞬间,我的心中升起了些许自豪。
长大了,我第一次发现,作为军人的爸爸虽然不常回来,但是他的身影,他和战友们的身影却时刻活跃在神州大地上。我恍然明白了母亲的话,是的,我明白了。军人是国家的屏障,他们的使命是保护更多的人,保护我们祖国这个最大的家。也许我的家会因此缺少团聚,但少量我们这样的小家却可以巩固那亿万人的大家……大家兴旺则小家光荣!
那以后,我知道,爸爸虽然不能常常陪伴着我,但是他做了更多更有意义的事。都说父爱如山,我的爸爸不只爱我们这个小家,更爱祖国的万里河山。于是一切豁然开朗:家虽不齐,但不齐亦有不齐的价值。我的爸爸是军人,是我的骄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