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记忆 我的高考:饥饿与梦想

发布时间:2013-06-13 期号:

刘权坤

  三十多年过去了,每每回忆起我的高考,脑海里就会蹦出清晰的图像:饥饿与梦想。

  1978年11月,我获得高考资格,怀揣着大学梦想,走进县中插班复习。“衣带渐宽终不悔”,用这句话表述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显然有点儿奢侈了。一脸菜色、满身黄土的我原本就没有享受过“衣带渐宽”的眷顾。为梦消得人憔悴也许恰恰是我们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因为有梦,高考复习中的我饿并快乐着。然而即使有梦想支撑,身体需求也不可忽视。还记得一天午饭,学校食堂做的玉米面菜包子加清澈见底的小米稀饭,每人限量2个包子。同学不小心把我的一个包子碰到了地上,我赶紧捡起来吹吹尘土大口吃掉,感觉倍儿香。

  周日学校休息,我为了节省粮食,只吃一顿饭,饿得爬不起床,就趴着读书写作业。不过苦日子中也有幸福,比如偶尔回家时,我带回几个熟鸡蛋和一盒咸菜,同学们肯定会一窝蜂似的把它们吃掉。虽然当时也有些许心疼,但同学的友情总是让自己倍感温暖。

  我依然记得在那寒冷的冬天里,教室的取暖煤根本不够用。索性大家商量,把煤送到老师宿舍,让那些辛勤的园丁能够过得好一些,也聊表同学们对老师的感激。寒冷中,我们这些追梦的学子仍然孜孜不倦地刻苦学习,很多女生的手上都生了冻疮。记得那时班里有两位老师的孩子,本来可以在教师宿舍学习。可是为了激励他们刻苦拼搏,老师狠心地把孩子赶进冰冷的教室上晚自习。后来想想,那正是爱子心切。艰苦的环境对于磨练人的意志也确实是有好处的。

  天道酬勤,1979年我顺利地考进了一所重点工科大学。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改革开放后国家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如今的学子再也不用经历饥饿带给人的痛苦,可以在幸福生活里徜游知识海洋。但是,更新更高的挑战也摆在了新一代青年的面前。每当和在北大读书的儿子回忆起当年各自的高考以及今后的挑战时,我们有这样的一个共识:其实,社会发展对当今学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的发展离不开每个青年人的努力,中国梦的实现更需要每个学子付出自己的青春与汗水。无论何时,艰苦奋斗,都该作为青年学生代代传承的优良传统。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