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杰 张海洋
《大学》首篇即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所为,不仅在于授人以知识技能,更在于视野的历练、文化的熏陶乃至人格的锻造。
在学府林立的中关村南大街坐落着一所极具特色的高等学府——中央民族大学。这里有着古朴、典雅的校园,古色古香的建筑错落有致,氤氲着浓厚的人文气息;这里更有着多元、包容的文化,来自世界各地、各民族的优秀学子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交融中熏陶、历练与成长,学会发现、欣赏、理解以及共享他者的文化之美,从而在今天这个日益“缩小”和相互依存的世界里从容游走。
美美与共,斯为大美
对于中央民族大学而言,作为校训的“美美与共、知行合一”是其深入骨血的精神,是矢志不渝坚守的心灵宪法,更是她提供给所有在这方土地上求知若渴的学子最富价值的营养。
“美美与共”是取自已故名誉校长、著名社会学和民族学大师费孝通先生对于“文化自觉”观念论述时的十六字箴言,强调的正是在不失自身本色与个性的同时,去发现、欣赏、理解并学习他者的文化之美。以对话理解求互补共荣,以包容尊重求和合共生。美美与共,斯为大美。
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很多人长期处于一个相对狭小的文化圈子之中,对其他文明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他们缺少与其他文化对话、交流以及共享的平台,囿限于自己的文化藩篱中孤芳自赏、固步自封;在不自觉地强化或抬高自己所处文化的价值的同时,亦在不经意间忽略或降低了其他文化的存在意义。显然,这与今天这个联系日益紧密的世界相去甚远。而中央民族大学尽显宽容、宽松、宽厚,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校园文化恰恰能够弥补这一缺失。
中央民族大学各民族师生拥有与生俱来的文化多样性,有各民族定期举办的节日聚会和文娱体育活动,又有中外学者研讨这些问题并开设相关课程的知识优势,是学生接触学科前沿、感受多元文化的阵地,有利于学生形成独立见解和自主创新力。学校每学期开设300余门选修课,涵盖文史、生态、理工、民族、艺术等特色专业课程,使学生能在学术百花园里各取所需。
学校的整个校园都是多元知识交流平台。无需硬性灌输,亦不必强制接受,潜移默化中,全新的人文视角、精细的思辨、文化的共享、开放的心态、相处之道的习得已然水到渠成。
笃学慎思,知行合一
中央民族大学始终倡导知行合一,追寻明志笃行,并将其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坚持让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将书本上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同时也从实践中体味那永无止境的智慧。
在深化培育学生实践能力的探索中,中央民族大学发展出“参与式研究型”教学的思路模式,倡导学生参与教师承担的课题,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参与社会调查,给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机会和广阔平台,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交往中实现教学相长,启发师生双方的文化自觉意识和振兴中华的使命感。教师们更是及时将调查和研究收获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使课堂内容丰富生动,增强了现实感和感染力,在多元文化交流对话与实践活动的交叉互补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在学生的培养方案中,中央民族大学加大了实践教学和创新教育的比重,并在教学大纲中明确突出强调实践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分量,构建出全程化、开放性、交叉性、层次性、模块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学校还建设了一批与专业学习相关的校外实习基地,全方位践行“知行合一”这一中国传统的、具有核心意义的哲学命题。
此外,中央民族大学通过实施“研究训练计划”和“本科生学科竞赛计划”,进一步延伸教学效果,拓展学生能力培养空间,强化创新意识,并鼓励学生积极自主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因成果突出而多次被授予“首都高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
认知自我,进德修业
“美美与共、知行合一”作为学校校训,融会了费孝通、陶行知和各民族先贤先知的教育理念,旨在用宽厚、宽容、宽松的精神来构建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民族关系,使学生能用这样的精神和文化装备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理念,既彰显出学校自身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尊重和发扬态度,又体现出其对大学精神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兼容并蓄、交叉融合、崇尚创新的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思想的倡导。
在经济理性和市场法则的侵蚀下,人们过分地注重大学对于学生知识技能的培训,而极易忽视大学对于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塑造。中央民族大学始终坚守着以文化统领大学建设的指针,独有的文化资源优势赋予身在其中的学子在未来的多元文化世界中游走的能力:在对话中谋求共识,在交流中开拓视野,在理解中和衷共济,在尊重中携手发展。
这就是中央民族大学,以其广博、多元、灵气与平和使人深深陶醉其中。在这里,你们将学到许多新的知识和观念:道德上的美德与至善,风气上的独立与自由,文化上的多元与博大,学术上的跨文化视野和通才意识。更为重要的是,在“他者”这面镜子的折射下,你们不仅学会了欣赏与尊重他人的生活,更懂得如何深刻地理解自我。
文化的熏陶是一种无声的滋养,靠的是静水深流、精气内行。“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这所大学能够带给你们的,也许远比想象的丰富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