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写五四精神

发布时间:2013-05-06 期号:

宋 迪

  1919年5月4日,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中华儿女怀着一腔爱国热血,为进步、民主、科学,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顽强抗争。

  “还我青岛!”“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一声声掷地有声的呼喊,是中华民族沉寂多年迸发出的震怒;那一队队铿锵有力的步伐,是青年学子斗争到底的群情激愤。面对丧权辱国的条约,心怀志远的青年再不能忍受自己在沉默中灭亡,扛起大旗、担起未来,誓与祖国共存亡。学生的奋起救国,让这一场五四爱国运动波及华夏大地的各个角落,全国人民纷纷支持学生,从工人罢工到商人罢市。

  “我等学生商人劳工军人等,惟有直接行动以图根本之改造。”在李大钊等民主革命先烈的领导下,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最终妥协。这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的革命运动,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五四青年那满腔的爱国之情,也成为中国历史进程的推动力量,推动中华民族走向民主与科学。

  如今,我们走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续写着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梦”。曾经被称为“迷茫的一代”、“垮掉了的一代”的青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羸弱,经历过汶川地震、芦山地震的灾难,参与过奥运会、新中国成立60年的辉煌,从他们身上可以清晰地看到那份传承至今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力量。

  无数青年志愿者造就的那届“无与伦比”的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将成为中华民族永远的骄傲;无数优秀青年运动员在祖国的土地上创造的空前佳绩,也终将载入世界历史的典藏。芦山震后3天,当地的青年学子即在社会的帮助下恢复上课。在校园里,学生齐唱国歌,为逝者致哀,为生者加油。“多难兴邦”,坚强的中华儿女不会被此击倒,青年学子的哭泣也并不代表内心的孱弱,只为再次昂起头颅,为自己、为祖国构建更强盛的明天。

  当代青年虽没有经历过一个世纪前的那般艰难与苦痛,但充满朝气与新知的他们定会成为未来社会的脊梁。那些家中的“小皇帝”、“小太阳”,也终将成为世界的太阳,在八九点钟的兴旺时期,承载起国人的希望。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