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卫红
去年12月中旬,我应邀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术会堂参加一个座谈会,有机会重返母校,重温青年时代在这里读书的时光,心情格外激动。
我是北京师范大学分校88届毕业生,我们经常是上午在本校上课,下午在分校上课。学校的课堂、自习室、食堂和操场上,都曾留有我和同学们的身影。
走下公共汽车,走近校门,看见校门上“北京师范大学”6个大字,心中忽然涌出一股激情。
25年了,没有再跨进北师大的校门。时光荏苒,不能冲刷掉我对北师大的深厚感情。多少次从校门口经过,我深情地注视着校园,为她祝福,为她祈祷。
和28年前相比,学校变化很大。旧的主楼已拆除,新建的主楼气派非凡,楼前是一片片宽阔的草坪,还有启功题字的“木铎金声碑”,我站在碑前流连忘返。北师大是百年老校,李大钊、鲁迅、梁启超、启功等一大批名师先后在这里任教,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教师和人才。
开完座谈会,我在校园里转悠,暮色降临,昔日校园的影子已很难寻觅,回忆的闸门被打开,青春美好的时光在眼前浮现。28年前学校的风光,同学们青春的身影,仿佛昨天一样,历历在目。原来的教二教学楼已拆除,盖起新的高大教学楼和图书馆。回想我在教二教学楼大教室上“中国古典文学课”,韩兆琦老师绘声绘色地讲授《史记》的故事,于天池老师声情并茂地讲述《红楼梦》。印象最深的是李道英老师在讲如何鉴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时,要求我们要把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背景下,客观、真实、公正地评判人物。这影响了我二十多年。工作以来,我一直以“客观、真实、公正”的思想指导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
选修课《中国当代文学鉴赏》也是在教二教室上课,那门课的老师说过一句话:“文学干预灵魂”。对我影响极大。经过二十多年的学习、思考,我真正体会到: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是伟大的文学干预灵魂,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追求真、善、美,闪烁人性美的光辉!
走过教四教室,旧楼已经不见踪影,现在是北师大信息学院的教学楼。在教四大教室里,王一川老师曾给我们上《现代西方美学》课程,王老师才华横溢、旁征博引,讲述尼采、叔本华的思想及马斯洛的人本主义理论,并给我们列了长长的阅读书目。去年在电视上看见王老师,他已经是北大艺术学院院长,还是那样神采奕奕,还是那样充满活力,令人更加敬佩。
还有许多北师大老师讲授的课程,我至今不忘。桂青山老师的《写作》、齐大卫老师的《普通逻辑》、童庆炳老师的《文学概论》、秦永龙老师的《书法》等等。
大学期间,我经常在教二自习室学习到晚上11点钟关门,夏天冒着大雨,夹紧书包;冬天踏着雪,迎着凛冽的寒风回到家中,已是子夜。
夜色越来越暗,我走出铁狮子坟北师大校门,站在站台等车,多少情感涌上心头,在心里向北师大鞠躬致敬。我很惭愧,拿什么回报培养自己的母校?亲爱的母校,请听我讲,温柔的歌声在为你歌唱。感谢母校,感谢老师,我会在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牢记母校的校训,牢记老师的教诲,这一切是我人生前进的力量。我将以百倍的勇气,迎接人生一切挑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汽车驶出站台,再见了母校。什么时候能重返你美丽的校园,重温青春美好的时光,与老师同学重逢?我期盼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