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眼中的考试文化 八股文的沉痛教训

发布时间:2013-01-30 期号:

王宏甲

  科举制一经废除,各地新学迅速兴起。以我故乡为例,清廷下《兴学诏》后,福建建阳5年没有动静。科举制一废,1906年建阳乡绅袁某就去联系朱熹第23世孙朱金紫等地方名流与县知事磋商,提出“矫学士空谈之弊,改书院而建新学”。县知事表态支持,从县田粮捐中拨出部分款项,不足部分由众乡绅自愿认捐。总筹资白银千余两,“建阳第一高等小学堂”就这样建起来了。

  1904年的《癸卯学制》还令多设蒙养学堂,这是从娃娃抓起,并通过废科举,把整个民族的新学运动发动起来。这个新学制度得到实施,是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改造和更新一个民族的文化壮举,是又一次“发展教育为先”。

  1905年废科举后,1906年2月21日慈禧面谕学部,着手兴办女学。这意味着清政府把兴办女学提上议事日程。1907年3月,清政府正式颁布了《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中华女子教育由此获得合法地位。

  1907年,全国学堂已有3.7万余所,在校学生102万多人。到1909年,新式教育遍布中国。

  再后,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了,但从创建新教育上所作的伟大努力,再一次传了下来。从1904年到1919年,有15年,可以培养出一代新学生。如果没有新知识造就的一代新学生,就不可能有五四运动。

  “山河百战归民主,铲除黑暗大道平。”1919年,中国的热血青年走在北京的石头街上,整个民族都回响着他们的声音。

  毛泽东少时是读私塾的,1910年他16岁,挑着行李离开韶山,走20公里路到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那就是上新学堂去读书。1910年是清政府推行新学的第6年,如果东山这个地方的士绅认为他们这个地方小,还不具备办新学的条件,等等吧,等过6年还没有办起高等小学堂,毛泽东16岁走了20公里还读不到新学,损失恐怕会非常巨大。

  2010年,是我们在信息时代推行课程改革的第10年了,困难和阻力依然很大!但不知今天究竟有多少校长和教师、多少家长和学生、多少官员看到——今天的课程改革,就是我们在创建信息时代新教育的伟大工程,不管多么困难,是必须的!

  “河上结着坚冰的时候,洁白的梅花在盛开。北京数不清的树木激起我的惊叹和赞美。”这是青年毛泽东1919年的北京印象。

  1921年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都是学过新学的。如果没有新知识的熏陶,也不会有中国共产党诞生。

  鲁迅早年也是读私塾的,如果没有读新学,不会成为鲁迅。鲁迅是伟大的,然而当时的中国即使有一万个鲁迅也不够,需要有百万个能传授新学的教师遍布中国的穷乡僻壤,才能更新整个中华民族的知识结构。20世纪的中国人,都是从新教育中走出来的。教师和教育的伟大作用无可替代。

(连载二十五)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