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眼中的考试文化 八股文的沉痛教训
发布时间:2013-01-23
期号:
王宏甲
国难迫使废科举变教育
终于,光绪皇帝1898年下诏在科举考试中废除了八股取士。仅隔百日,慈禧太后在戊戌政变中宣布恢复八股取士。
这是八股取士第二次废而复立。
又过两年,慈禧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时逃离京城,流亡西安。这一回洋人的教育太严厉了。1901年1月,慈禧以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宣布改革。今天细看清末新政,会发现最基础的变革首先是在教育领域展开的。
1901年8月29日,清廷下诏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废武科。八股考试至此寿终正寝。
9月14日,清廷下《兴学诏》,令京师及各省的官学、书院改为新式学堂,令各省设大学堂,各府设中学堂,各州县设小学堂,推行新式教育。
1902年8月15日又颁《钦定学堂章程》,史称“壬寅学制”,这是包括从幼儿园到大学教育的各级学堂章程。然而办新学不是下一道圣旨就办得起来的,办新学所需要的教师资源、课程资源和学堂设施都严重缺乏。
上述章程颁布后尚未实施,1904年1月13日,朝廷又颁发了张之洞等大臣拟订的《高等学堂章程》《中学堂章程》《高等小学堂章程》《初等小学堂章程》《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以及《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优级师范学堂章程》《任用教员章程》等16个变革旧教育、创建新教育的章程,史称“癸卯学制”。
单从这些章程的标题,我们已能看到那影响万方的覆盖面。在这些章程的后面,张之洞等大臣有过怎样的思索、讨论、激荡交融、奔走呼号?
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法令形式向全国公布并得到实施的教育制度,这是破天荒的巨变。中国传承了数千年的农业时代的教育,在这里发生了重大转型、重大变迁。
虽然朝廷颁布了新学制,但是要推行仍然困难重重。
最大的障碍就是科举制。
科举制能废除吗?这可不是废八股啊!
国家的封疆大吏、重要人才,大都出自科举。
若废科举,国家用什么来选拔人才?
这是一个很难决断的问题。科举制已通行千余载,若一举废除,会不会成为千古罪人?1903年10月,袁世凯、张之洞会奏的一个折子似乎也充分考虑到了决策者的难度,他们奏请的是:以十年为期,废除科举。慈禧批准了。就是说,通过十年办新学的建设性努力,用新的办法取代科举制。
可是,还不到两年,袁世凯、张之洞等6位大臣联衔奏请:“立停科举!”他们在给慈禧太后的奏折中写道:
科举一日不废,即学校一日不能大兴,学校不能大兴,将士子永远无实在之学问,国家永远无救时之人才,中国永远不能进于富强,即永远不能争衡于各国。
国家急需“救时之人才”,这就是此时最大的理由。
只要科举制度还在,人们对科举入仕就会存念想,就不容易把孩子送去新学堂。怎么办?可是,清政府早在1901年12月5日颁布的一道章程中就明文规定,各级学堂毕业生考试后可分别获得贡生、举人、进士出身。上新学堂同样可以入仕为官呀!
可是,可是……政策制定者们哭笑不得,科举在民间是一个渗透到一切乡里的巨大符号,只要科举制还在,大多数人都认为读私塾谋科举是正途。不把科举之门堵死,新学堂之门就很难打开。
1905年9月2日,经慈禧同意,清廷断然下诏废科举。由此上溯到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科举制正好走过了1300年。
(连载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