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眼中的考试文化 八股文的沉痛教训

发布时间:2013-01-16 期号:

 王宏甲 

     人们常常说,道德,是无法从考卷中衡量的。

  你以为如何?

  其实,这里已包含着对道德的误解。

  道德中的“道”,就是一种规律性的认识;“德”包含着人与人之间共有的利益,即天下众人的利益。考生的文章是考生思想和智慧的集中反映,文章能道出有益于社会安宁、黎民安居乐业的见识和建策,而且看起来是启人心智的,是独立见解,并有一定的可行性,就是得“四书五经”之道德精神了,而不必用“五经”之句来体现。无道无德者,即使文辞华丽,也是写不出具有真知灼见有益于天下众人之文章的。

  再说一遍,中国的“政”字从正从文,是排除黩武以尽可能公正的“文”来治国的精粹表达,大雅正声而闪耀着光明的文章,简言之就叫“光明正大”,其中是凝聚着从事政治的基本素质的。  

  康熙皇帝的主观愿望和努力都称得上励精图治,清代原本是以教育和科举相辅而行,未曾想到仅以八股取士这一柄利器,就杀害了清代教育,以致国家在二百多年间失却必要的人才……我们要再听一下“康有为说”,“严复说”吗?

  乾隆朝之后,历嘉庆至道光,就遭遇了鸦片战争,再到圆明园被焚、甲午一役中国海军全军覆没,亡国的危险就放在清政府面前了。此时论八股取士之害,已更明确地指出这是造成国家缺乏真才实学者的根源。康有为在“请废除八股”的上书中,论八股考试之害,在于它造成学生“荒弃群经,惟读四书。谢绝学问,惟事八股。于千年之文学,扫地无用,束阁不读矣。”

  不要忽略康有为此说中“千年之文学”的“文学”。今天若有执政者重视文学、爱好文学的,多被视为“业余爱好”,殊不知千年文以载道之文学,是政治的灵魂,也是塑造万民灵魂的国之重器。从前苏东坡赞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讲的就是天下道德沦丧,乃至天下都淹到水里去了,韩愈用他的文章拯救天下人心之沉溺。康有为讲的“千年之文学,扫地无用”,这就是一个民族极危险的事情了,这最大的危险并非外敌的入侵,而是本民族文化精华的沦丧。

  在康有为这段话中,我们该惊讶的或许是:这话并不是在晚清时才有,顾炎武在清初就如是说了。康有为有个叫徐勤的弟子,他说八股取士造成乡里子弟读书10年而不能作一书札,中进士入翰林的竟问司马迁为何科前辈。严复说,八股取士有三大害: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害在使天下无人才。”他还说,“上不足以辅国家,下不足以资事畜。”这后一句,说连养鸡放牛的能力都没有,可以说是对教育脱离实际的极端描绘罢。

 

(连载二十三)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