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眼中的考试文化 八股文的沉痛教训
发布时间:2013-01-11
期号:
王宏甲
康雍乾三朝废八股之声
八股文甚至在清初就曾被朝廷废除。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下诏:“自今之后,将浮饰八股文章永行停止,惟于为国为民之策论中出题考。”这是八股文第一次被废除。
康熙四年,礼部侍郎黄机上书请恢复八股文取士,理由是:科举一向是考三场,其中的八股策论是考其通达古今之事变的才识,现在废除了,减去一场考试,似乎太简单了。况且,“不用经书为文,人将置圣贤之学于不讲,请复三场旧制。”
虽然康熙当时并没有采纳,但还是于康熙七年恢复了八股文考试。
雍正朝也有要求废除八股文的声音,但是,只要有一个张廷玉捍卫八股文,这事就拿不到议事日程来讨论。
张廷玉是康熙朝进士,雍正朝保和殿大学士、吏部尚书、军机大臣。他是三朝元老,为官50年,谨守着一句格言:“万言万当,不如一默。”
这句格言不是他发明的,是他从黄庭坚的一首诗中看到的。黄庭坚是北宋进士,大书法家,能写出这句话,可见官员擅长说永远正确的废话,并非今日才有,至少1000年前就让黄庭坚感到——自己要同这种没劲的东西划清界限。
张廷玉拿来当座右铭,也可见张廷玉不凡。雍正帝曾赞扬他“器量纯全”。试想,这个平日绝不说正确的废话的人,一旦出言捍卫八股文,还有谁撼得动他呢!
到乾隆朝,终于拿到桌面上来讨论了。那是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满族大臣舒赫德提出要废八股。
他上书乾隆皇帝,说科举积弊日深,八股文徒空言,不适于用。他对乾隆时期的“教辅书”盛行,学问虚假,用了这样8个字描绘:“墨卷房行,辗转抄袭。”考生可预先拟写,然后去考,这样的考试实不足以得人。他提出:“应将考试条款改移更张,别思所以遴拔真才实学之道。”
舒赫德说得也很深刻了。但另一位满族大学士鄂尔泰“力持议驳”。乾隆组织了讨论,最终因没人能提出替代八股取士的方法,这次提议就暂且放下了。
顺治帝在位只有18年。要求废八股的声音从康熙还是儿童时就开始了,几乎贯穿整个清朝。如果看八股文本身,维护者多有大学士,他们能够极言八股文的好处,而且说得相当真切,慷慨激烈,可以用生命去捍卫。
其实,如果就八股文或科举本身论,是难以争论出优劣的。力主废八股的,多也不是说八股文本身怎么不好,如顾炎武说“今日科场之病,莫甚于拟题”,他讲的是科场之病……如果直说八股文不好,也多半是因维护者历数八股文如何妙,逼得反对者也不得不对八股文加以痛斥。
力主废八股的,是从这种考试所导致的社会效果看,指出:从此天下人只看这为了考试而发行的“应试书”,其他书不看了,学术由此衰败,心术也由此败坏!从顾炎武到徐大椿,都对“应试书”堆案齐眉,统治着学子的脑袋,空虚了全国的教育,描述得够形象,揭示得够明白够彻底了。
他们都在同声说:问题之极端严重,已经不在八股文,不在科举本身,是举国的文化荒芜了,举国的教育荒废了,国家的人才空壳化了!而且,心术坏了,是危害之极啊!
(连载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