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眼中的考试文化 八股文的沉痛教训

发布时间:2013-01-05 期号:

王宏甲

八股文在清初受到猛烈抨击

  “今日科场之病,莫甚于拟题。”这是顾炎武在《日知录·拟题》中指出来的,他为什么这样说?

  自王安石时期从“五经”中出题取士以来,到明末已有五六百年,为避免出题重复,还能从“五经四书”里出的题目已很有限。顾炎武说,富家巨族请名士到家里来,拟题一二百道或数十,各撰成八股文,按篇付酬。富家子弟背诵了去考,多能碰上那考题,只需把平日记诵过的文字抄誊上卷,便能侥幸中选,获得功名富贵。

  “天下之士靡然从风,而本经亦可以不读矣。”顾炎武说。

  “学问由此而衰,心术由此而坏。”顾炎武说。

  “八股之害,甚于焚书。”顾炎武说。

  顾炎武还在《日知录·十八房》中说:“嗟呼!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廿一史废。”何谓十八房?明清十八名同考官分房批阅试卷,其中《易》《诗》各五房,《书》四房,《春秋》《礼记》各二房,共十八房。

  那些中进士者的八股文,被称为“十八房之作”。顾炎武说,“天下之人,惟知此物可以取科名,享富贵”,而其他书一切不看了。清代外交家、教育家黄遵宪也说:“十八房一行,群蚁趋附羶,诸书束高阁。”

  中国当代图书业,也以教辅书这一行最为繁荣。万万户家长也把其他一切不要考试的书称为“闲书”,不让孩子看。中国因人口之众本是世界上拥有最多阅读人口的国家,现在已成为世界上人均阅读书籍最少的之一。当今教辅书之猖獗,有甚于明清两代。

  因为当今的教辅书不止如清代十八房出的八股范文应对科考,因为远远不止是明清富家出资请名士来做八股范文,因为今日中国亿万家长不论贫富都高瞻远瞩地从娃娃抓起,今日教辅书覆盖到举国基础教育全领域……借用黄遵宪的话来描述今天的教辅书这一行,致使“群蚁趋附羶,诸书束高阁”,是不算夸张的。

  清代还有个叫徐大椿的名士,白幼习儒,旁及百家,精于医学,还著有《中国诗史》等著作。他曾奉召进京受乾隆接见,可见不简单。皇帝本期望他在京都做医官,因他一心辞谢才放他归隐乡间。他临终前还给自己的坟前写了一副对联:“满山芳草仙人药,一径清风处士坟。”他是个无意于做官的人,对科举的批评也显得平心静气。他写过一篇《时文叹》,流行的版本有多种,以下是一种,不妨欣赏一下:

  读书人,最不济。滥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作了欺人技。两句破题,三句承题,摇头摆尾,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帝?案头放高头讲章,店里买新科利器……

  这“案头放高头讲章……”,描绘书桌上堆放的各种坊刻八股范文,已高过了自己的额头,还要去书店里买新科进士的八股文刻本……这个情景,同当今无数教室里高中生面前高高堆着复习材料,是不是一模一样?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从他对“科场之病”的批评,可见八股取士之弊在清初就受到了猛烈抨击。

(连载二十一)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