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甲
八股文有什么不好吗?
八股文从明中期格式固定下来,对字数也有严格规定,明代四五百字,清顺治时定为550字,康熙时增为650字,后又增加到700字。这是规定的大致数,实际在规定数的左右,多一些或少一些也是可以的。
科场考试,如校场比武,譬如射箭比赛规定将箭靶放在100步还是120步距离,参赛者都按相同的规则比赛,这是公平的。
或如下棋比赛,相同的棋盘和棋子,相同的规则都是必要的公平条件。再如乒乓球赛、篮球赛,也有相同的球台和球场等。足球赛场地要比篮球场大,那么就规定它该有多大,大家共同遵守。再如体操比赛的规定动作,从你做出第一个动作起,裁判心中就开始有判断了。八股文是专用于科举考试的特殊文体,规定考生都按八股式做文章,字数亦大致限定,这也是基于按照同一标准来选拔人才的考虑,有什么不对吗?
中国文化从认识到阴阳变化可生万物,到分出一年四季,分出天地八方,这“八”已有周全的意思,如果某天有人认为“九股”才最大,或有人认为“十股”才圆满,那就设定出“九股文”或者“十股文”作为考试专用的文体,也是可以的。只要大家共同遵守,就意味着遵循了科举制的公平原则。
何以这样才更体现公平?公平需要有相同的尺度衡量,才可观察、可比较、可评价、可区分。
好比球赛,你按规定开球,随后接球、传球、投篮或射门,都有规则,你不按规则来,裁判就吹哨,你犯规了!
八股文的第一个动作,“破题”或相当于“开球”;第二个动作“承题”或有如“接球”,第三个动作“起讲”,便有如球赛启程进入状况了……
明代是科举制的鼎盛期,科考人数比以往的朝代都要多得多。考生的试卷经弥封、誊录,形成朱卷,还要“对读”,这工作量就已经很大了。考生的答卷堆在一起,数量庞大。主考官与同考官明初共8人,后增加到20人,试卷限定10天左右阅完。如果没有统一的文章格式和统一的评卷标准,怎么能保证评价比较公平呢?有了规定的八股文标准,从“破题”开始,就能见出考生有没有“一语中的”的能力,再看以下几层的起承转合,文辞气韵,往往用不着读完,已能基本判断。让考生到相同的平台来比试,规矩是公开的,天下共知的,有什么不合理吗?20世纪,都说是美国人发明了标准化考试,其实八股文就是成熟的标准化考试,中国人早就发明出标准化考试了。
如果说体育比赛可以如此,做文章不是体育,不可以如此。那么看看诗词,那五言绝句、那七律,还有那么多词牌,都有规定的格律。譬如七律,如果你认为某句用七个字不足以表达,要用八个字才行,那么写出的“诗”立刻就不是东西。
没有哪一种艺术没有限制,艺术就是在限制中获得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自由。没有限制就没有艺术。八股文的限制,如同诗词格律之限制。李白在那限制中自由如云。明代王鏊也在八股限制中弹奏出高山流水。那么,八股文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连载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