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甲
此种科考方法,问题之极端严重已不在八股文,不在科举本身,是举国的文化荒芜了,举国的教育荒废了,国家的人才空壳化了。而且,心术坏了,是危害之极!
何谓八股文
忽必烈灭宋后一度不办科举,到元朝第4个皇帝元仁宗时才开办,此后时办时废。两宋科举共取进士两万余人,元朝只取一千余人。
明朝是科举制的鼎盛时期,但明朝的“八股”试卷文体和主要以八股文取士的办法危害甚大,已经被那么长久地讨伐。然而八股文究竟是啥样的,其危害在何处?
所谓“八股”,通俗地说,类似今日中学作文教育中的分段,规定这种文体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
并规定:破题,用两句话点明题义。简单讲就是点题,在开篇就必须用简略的文字点明题意。我们今天说,你看问题、说话,要能一步到位,就是高本领。八股文要求用两句话点明题意,这本领也不简单。
其实,八股文要求用两句话点明题意,这中间是凝聚着中国哲思的。八股文是思辨性的议论文,两句话可以承载着辩证关系,可使描述和认识事物更准确。
所谓“股”,是对偶的意思。八股文要求用对偶句行文,这是深具中国阴阳哲学观的美学诉求。写得好的,通篇刚柔相济、情思相照,如雌雄起舞,阴阳互补,有张有弛,抑扬顿挫,满载着中国的哲思睿智,是很令人惊叹的。
有一个考试题目《子曰》,若按你想,该如何破题?
有个考生用这样两句开篇:“匹夫而为天下法,一言而为天下师。”前一句破“子”,后一句破“曰”;前一句说人,后一句说言。两句话评价孔子及其思想对天下的影响,你看是不是很漂亮?
八股文从哪里来?
从文章看,先秦散文就有记言和叙事之分。记言文先于叙事文。记言文的发展便是“造论立说之文”,如先秦诸子文章。从这个意义上说,八股文的议论性质,可以追溯到先秦诸子文章。从经典中出题的考试,则最早出现在唐朝科举“明经”科中的“帖经”。
那方法是从经书中摘出几个字,要求考生凭记忆补齐前后文,把这段话完整地写出来,再加以阐释。目的是考学生对经典言论的记忆和理解。这有些类似今天的填空题,所不同之处在于——今日填空题通常是给出前面和后面更多的文字,要求填出中间更少的文字。此外,唐代的“帖经”试题比今天的填空题更难,因为那是填空加简答题。
宋代王安石变法,认为唐代以诗赋取士,看不出士子经国济世的才学,改为考议论文,办法是采用类似“帖经”的方式,任意选取“五经”中的一句话或一个词来命题,让学生阐发为文,要求通经典大义并有文采。此后这种议论文日益发展,到明朝成化年间王鏊的八股文出现,意味着八股文达到炉火纯青之境。
清代学者俞长城评价说,制义有王鏊,犹如制史有司马迁、诗歌有杜甫、书法有王羲之。此论对八股文的制义功能已评价甚高。
中国语言文字学家黎锦熙在《国语运动史纲》中说,八股文“本是说理的古体散文,乃能与骈体诗赋合流,能融入诗词的丽语,能袭来戏曲的神情,实为最高希有的文体”。
清代还有个叫焦循的学者说,八股文实在是“可继楚骚、汉唐诗、元曲,以立一门户”。这能与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比肩的文体,能以八股文为明代文化的标志,那是整个明代多么大的荣耀!
可惜,明代没有得到这荣耀,八股文一经废除就被世人视如弃履,不屑一顾。在后人的印象中,八股文是中国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文体,被视作科举中最丑陋的东西,似乎比科场舞弊更丑陋!
明清两代五百多年,数不清的学子锤炼出这种言简意赅、已然自成一代风格的文体,它是应该像诗词那样传之于不朽的……可它怎会落到这样一个被人鄙视之极的下场呢?
(连载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