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眼中的考试文化 科举制横空出世

发布时间:2012-12-19 期号:

王宏甲完备于宋

  宋太祖赵匡胤建北宋不久,即下诏废除“公荐”,诏令敢有违者重置其罪。但渐渐又有人密荐。
  宋太祖又下诏,再有密荐者,不单必追究发荐之人,被举荐者也永远不得参加科考。宋太祖还下令: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
  此后,宋代在科举中以科考成绩作为决定取舍的唯一依据。此外,尚存恩荫补官制,但也必须经过考试才得补官。
  宋代扩大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名额大增。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到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这才更有效地防止人才遗失。
  宋代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还允许他们在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由于录取名额大增,用途不只是委任以知县等正职,还委任以主簿等吏的职务,即担任那个时代的公务员,这大大提高了政府机关人员的文化素质。
  宋代文官制度的发达,使中国进一步摆脱黩武,崇尚和平。录取人数大增,加上印刷术始于唐盛于宋,天下读书人更多,宋代除了学校还产生了许多书院。国人印象中宋代是积贫积弱的朝代,其实,宋代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政治、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国家。
  在科举中,当人们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考卷上的时候,在考卷上作弊的种种情况就陆续出现了。
  为防止作弊,宋太宗采纳陈靖的建议,对殿试实行糊名法。
  宋仁宗下诏,将糊名法扩展到省、州考试,一律实行糊名。糊名后还可能辨认笔迹,又采纳李夷宾建议,将考生试卷另行誊录,考官评卷时连考生字迹也无从辨认了。这就是宋代发明的糊名法与誊录法。
  至此,可以这么说:
  世卿世禄制,起决定作用的是血缘。
  察举制,起决定作用的是举荐。
  科举制,起决定作用的是考试成绩。
  还可以这么说,中国科举制,渊源于汉,创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此后的命运呢?(连载十八)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