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雪既来思乡依旧

发布时间:2012-12-12 期号:

冯 琳

  走近初冬,北京的银杏已让遍地金黄。那美的凋零被午后阳光温暖着,金灿灿的,熠熠生辉。不知为何,于我来说冬天是让人寻找归属感的季节。恐是屋外的寒冷,让回家的意义在冬天变得万分重大。因为家,除了有坚实的墙能抵风御寒,更有亲人的陪伴呵护在心。

  作为一个南方的孩子,我来北京已4年有余。相比南方的清冷和湿寒,在北京过着有暖气的冬天实在很是舒服。但记得第一年在北京过冬,可能是因为刚来对气候不适应,加上干燥,我的十指有五指被冻裂了,并在指尖留下了条条裂痕。

  直至今日,裂痕犹在,估计这一生都消不去了。有时,我摊开双手,会刻意地去看看这些裂痕,总感觉是时光无意间给生命留下的印记,也会引发一些回想。想起2008年那个从南方老家第一次北上进京的我,第一次离开父母独自生活的我,第一次双手冻出道道裂口却没有向任何人哭嚷的我……

  《史记》有云:“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大意是说,天和父母是人的始原和根本,所以当人遇到困苦疾病,总是本能地呼天抢地、叫爹喊娘。

  说来神奇,我在高中学完这段古文后,每当遭遇痛苦即将做出“本能”行为时,总是最先念起“未尝不呼父母也”这句话,反而替代了向爸妈求助的行动。因为,我已很少在他们身边了。

  儿子在外母担忧,父母在家儿亦牵挂啊!我们渐渐长大,越来越少向父母倾诉烦恼。在我身边,包括我在内,“报喜不报忧”的朋友太多了。原本以为,自己已然长大,足够担起责任。然而事实却是,我们永远都是父母眼中长不大的娃儿。

  自打来北京上学后,父母最关心的城市便成了北京,北京的天气、北京的交通、北京的治安……每次往家里打电话,他们倒成了“北京通”,总是第一时间告诉我哪儿有好吃的好玩的、马上要降温了、堵车高峰期别出门……虽然耳朵都快长茧了,但自己总是会耐心地听完电话。这或许就叫牵挂吧。

  也不知从何时起,电脑的网站主页天气预报栏变成了老家。每当打开网页,我会先瞅瞅家里的天气情况,尤其是冬夏两个难熬的季节。看这两日,家里正在下雨,虽有十多度的气温,但添上雨水,还是会冷得叫人哆嗦。

  摊开手掌,凝视十指,我又找到了那一年指尖的痕迹。一道道清晰可见,不是痛楚,而是回忆。大学时候,家中“只有冬夏、没有春秋”。而如今,家中“只有春节,没有四季”,我也只好凭着记忆的触觉感知故乡的味道。

  一叶知秋,几度枫红,冬雪既来,思乡依旧。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