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眼中的考试文化 科举制横空出世

发布时间:2012-12-05 期号:

王宏甲

  我们还得再看这个“士”。

  在中国文化里,士实在凝聚着非常重要的历史人文精神。

  “进士”一词,在《礼记·王制》中就有了,意思是可以进授爵禄者。在中国科举制度中,能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就称进士,可以授官了。追溯“进士科”创设之始,隋大业三年,炀帝诏令以十科举人中的“文才秀美”科,即进士科。但现在普遍的说法是以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为科举制诞生的起始之年。

  还值得留意,隋炀帝本人喜爱文学艺术,所作《饮马长城窟行》诗,被后世评价极高,称之“一洗颓风,力标本素”,誉之为千古名篇。唐代杜佑的《通典》是中国古代成就最高的典章制度专史,其中指出隋炀帝取士,即使在“文才秀美”科,更注重的也是应试者的品德而不是文才。这一点非常重要。

  隋文帝父子尊礼崇德一脉相承,隋炀帝更设明经科、进士科取士,这个传统又被后世继承。由于尊礼崇德的古代经典逐渐成为科举必试科目,考试在这里再一次产生了重要的指挥棒作用——它开始指挥着世道人心重新敬重圣贤、崇德尊礼——使中国成为普遍敬重贤能与文化的民族。

  隋的取士制度与此前历代不同,《通典》卷十八记载唐代礼部员外郎沈既济的论说:前代选用,皆州府察举,年代久远,不胜其弊;也有人说,与其泛滥于外,不如把权力收回来,罢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可是,如果让吏部去选官,这只是矫时惩弊的权宜之计,不是治国之常典。

  沈既济接着写道:“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这里描绘出士人按朝廷规定的时节聚于京师应试的情形。

  沈既济本人也是唐代史学家,他最后说,“若惟善是举,不才决弃……孰不腾进,则中品之人,悉为长材。”这里讲到“惟善是举”,非止不同于曹操的“唯才是举”,亦从隋朝取士以人品为重获得见识,并认为以此为导向,则中品之人也会成为优秀人才。

  隋代的科举制为初唐培养了一批刚毅正直的人才,他们是唐代走向繁荣的人才资源。虽然李白、杜甫都没有高科入仕,但他们是那个爱好文化、重品格才学不重门第的时代造化的。李白的诗中有辉煌的平民的自由和骄傲,杜甫的诗可以直接揭露“朱门酒肉臭”,那里最了不起的不是才华,而是品质,是人格光辉。这些都与隋文帝的劝学行礼和隋炀帝创建的科举制密不可分。

  我追觅这些,是想指出这样一个事实:在我国古人的追求中,科举制从诞生之日起,即便以考试取士,并不是唯才是举,也不是“惟善是举”,但是有崇善凝聚其中,且是对曹操“唯才是举”的纠正,也是对“用官选官”的九品官人制的纠正。科举制是以中国古代崇德向善的经典为核心价值观的考试制度,没有这种崇德向善的核心价值观,科举制不可能历千秋而受到中国民间的持久支持。

  多少代雄强的帝国政权灭亡了,科举制却朝朝代代传下来。尽管善良常常被贪婪和权势所糟蹋,甚至达到难以寻觅的程度,但科举制以崇德向善的经典为核心价值观,其影响对一个社会产生的维系力量是不可忽视的。

(连载十六)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