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甲
科举制创始于隋
正是在这样一个极黑暗时期,隋文帝像一道闪电在历史的天空中出现。或者说,上述漫长的黑暗时期大约是促使隋文帝父子走向崇德尊礼,抛弃用官选官制,创建科举制的历史原因。
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在北方建隋朝,8年后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再次统一了中国。
隋文帝的贡献不仅是统一中国,他在拯救中国文化方面也做出贡献。东汉覆灭后历经三个半世纪战乱,先秦与汉代典籍在战火中毁损甚巨。隋文帝在统一中国之前的583年就下诏求书,献书一卷赏绢一匹。
隋文帝还下诏“劝学行礼”,诏书说:“建国重道,莫先于学。尊主庇民,莫先于礼。”这话讲的就是,立国之道,以教育为先。要想对国与民都有好处,那就需要礼这样的道义规矩。接着说魏晋以来社会分裂,世道人心都变坏了。诏书描述道:“务权诈而薄儒雅,重干戈而轻俎豆,民不见德,唯争是闻。朝野以机巧为师,文吏用深刻为法,风浇俗弊,化之然也。”
一个统治者描绘他所在的社会黑暗到了弊端丛生的地步,这个社会就有转机了,这甚至是他能够统一中国的原因之一。自曹操“唯才是举”把德放到一边后近400年,到这里,隋文帝才把德和礼郑重地请回来。
诏书说:“有礼则阴阳合德,无礼则禽兽其心。治国立身,非礼不可。”他说,当今的民丁在没有服役之日,在农耕之余,“若敦以学业,劝以经礼,自可家慕大道,人希至德。”这个劝学行礼诏,期望民丁农夫在业余也要有学业,殊不多见。至少可以说,隋文帝求书劝学,这就为隋朝诞生科举制准备了文化基础。
隋初,文帝诏令各州“岁贡三人”来京参加考试,然后授官。随后又下诏针对德才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取士。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炀帝诏令“文武有职事者”,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文才秀美等“十科举人”。这意味着取士科目增加到十科。
然而,从隋文帝令“岁贡三人”到隋炀帝令“文武有职事者……举人”,这贡举上来的人,与汉代察举制推荐上来的,有什么本质区别吗?他们在被贡举之前,要不要经过考试选拔?自己可以报名应试吗?贡举上来后,是否以考试决定取舍?许多论说科举制的文字,对此语焉不详。那么,历来称科举制创始于隋炀帝,主要依据什么呢?
(连载十五)